當日,劉慶上了求救的本章,即又席雲到山西。是日,進了小楊村,直至狄王府,下了席雲,將狄爺家書傳進王府內。有這位夫人,自丈夫被困,二子隨征,時常放心不下,終日憂懷。前時,差人到汴京打聽,屢聞奏捷回朝,其心略安。是日,隻見丫鬟進來稟告:“千歲爺邊關有家書回來。”即時遞上。平西夫人拆開書一看,雲:

愚夫奉旨南征,別母拋妻,不覺光陰三載。自兵進南方,屢已得勝,連取二關,收錄降將二員。女將段紅玉、王蘭英已匹配二子,二女將俱有戰功於宋,正乃才貌相當,毋庸為念。目下,蠻方妖道抗阻大兵,愚夫臨陣中毒而亡,後得恩師靈丹活命。今拜本回朝,順附家書,倘朝內覓取不得破妖之人,未知何日班師,那軍勝負。如賢妻優於法力可除妖道,望祈領旨興師,倘得其人,不勞跋涉,代力奉侍年老萱親,足感愚夫遠離膝下之罪,便見賢妻恩德。但願早日得勝還朝,夫妻再敘。

公主看罷,說:“書上雖言他父子無災無咎了,但今又來此妖道,如何是好?俺想自家貪利圖名,焉得埋名自樂!倘他有日得勝回朝,勸解丈夫棄職歸林下以度天年,免得擔驚受恐,塵霧中沒有收場。況二子年少隨征,倘有不測,追悔已遲,幸他書上傳言平安,想來朝中未知差那人前往除妖道。

倘若無人,哀家必要領旨的。”命丫鬟問明劉將軍,聖上差何人去收除妖道。

不一時,丫鬟到來,說:“劉將軍言,聖上旨到楊家,著老太君挑選眾將,今已定奪了。乃是楊金花為元帥領兵,他府中人它龍女為先鋒,魏化為後軍統製,領兵倒也有限——不過二萬五千人。隻為秋千歲並不是求請救兵,隻拜本回朝尋覓法力高強者,不畏噴毒之人,就進兵,指日可破滅南蠻了,是以不用多領軍馬,但他兵定於本月數日後動身了。”公主聽了點頭說:“哀家久聞楊金花小姐法力高強,深明圖陣戰策,吾師父說起他乃桃花山聖母傳他的兵書、武藝,如今領兵去,一定得勝回朝了。但願丈夫、二子早日得勝班師方好。”

當日,劉慶辭別去了。回朝奏知天子:席雲回去南蠻地,以安無帥之心,天子允奏。即日,劉慶駕雲先走了。不知大兵何日動身,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十回當金殿三傑領兵施法寶群英獻技

詩曰:

順逆存亡是古言,如何妖道強為天。

比奔勢盡難逃日,身首分開孰可憐?

當日,包公複了聖旨,奏知天子:已選了楊金花,深明韜略,武藝超群,堪為主帥;有丫鬟它龍女,法術精奇,可為先鋒;家將魏化,義勇無雙,可為後軍總管。是日,仁宗天子見選了三將,說道:“救兵如救火,實是遲延不得。”即時傳旨,宣詔三人上殿。不一會,楊小姐三人進朝,俯伏金階朝見。天子聞言,說:“賜卿等平身。”三人口呼“萬歲”起來。仁宗一看楊金花,果然人材出眾,生得氣宇軒昂,不像個婦女之態,反似個年少將軍;又看它龍女,身材不滿四尺,體貌不揚;一看魏化,身體高大,頦下無須,圓眼大珠,浩氣揚揚。天子看罷,疑惑說:“它龍女生得如此,焉得有甚奇能?”因為包卿說他法力精強,保為先鋒。包爺見天子疑惑,忙奏道:

“陛下不必多疑,此女雖然生得醜陋不揚,臣在楊府中已經試驗他,果然有法力之人,他為先鋒實稱其職,臣保他斷不誤事的。”天子大喜,即封楊金花為元帥,它龍女為先鋒,魏化為後軍都統,當殿禦酒三杯,三人謝恩出朝。

它龍女、魏化在教場俟候楊小姐,點起一萬二千五百一軍人馬,即日登程。拜別老太君與眾夫人,三聲炮響,拔寨起程。一路上旗幡招展,殺氣連天,向南麵進發,日夜追趕,非止一日,水陸程途,已有一月多方才得到。

卻說劉慶這一日回到蘆台關,細細達稟元帥,狄爺聽了,安心緊守城池。當時,已有一月外,妖道被傷右目已經痊愈,日日領兵到關前來討戰,宋軍並無一人出馬。天天如此,妖道十分煩惱。一日,帶齊十萬大軍,將城池圍困得水泄不通。狄元帥吩咐:“多加滾木、石灰,督兵壓守。”妖道之兵亦不敢近城,隻因守城之具齊備,箭炮甚多,蠻兵一攻近城池,不是被滾木所傷、灰石所傷,定遭箭炮所害。道人一連攻了三天,不獨未攻得城破,反傷了兵千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