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東吳的野望(上)(2 / 2)

偌大宣閣殿內,連同原先開門的那名中年男子和開口講話的男子在內,也不過是五人而已,其中年紀最小的也近了不惑,最大的都已經過了花甲。這五人之中,雖有文武之別,卻是五一不擔任著東吳朝中的顯要職位。身上更是有著一個深深烙印的特點,那就是盡是世家門閥的子弟。

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吳信之、文華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蘇子卿、建業解煩大營都督、長興侯蘇子由、吳國公、鎮東大將軍陸雲、戶部尚書陸鴻漸。本來這裏還應該再多上一個席位,可是自從韓言在淮泗崛起之後,那把設置了數百年的椅子,已經被撤掉很久了。

“皇上雄心壯誌啊。“坐在戶部尚書陸鴻漸由輕輕地吹動著杯中的茶水,慢聲道:”章士南、餘公紹、陳永義,史浩。一幹心腹重臣在宣德殿中苦苦籌劃,連韓言都從淮西趕來,北伐之事,皇上想來已經是誌在必行了。“

“北唐在河北接連慘敗,數十萬兵馬消耗殆盡。漢中的時雋所部一再抽兵北上,中原兵力顯然已經是捉襟見肘。”蘇子由久在建業,更是領兵作戰的武將,對於北唐方麵的情報,自然是要比在場的三位文官更有見地,慢聲道:“皇上向來有中原之誌,韓言又是軍功赫赫,如此天賜良機,這一回的北伐,至少也是三十個軍以上的兵力。”

“皇上的誌向一向不小。”吳信之緩緩開口說道:“北伐的規模自然是不會小,隻是不知,這偌大的兵馬,皇上又準備從哪裏集結。”

平淡無奇的一句話,卻像是一顆石子投入到了平靜的湖麵中。對於他們這些世家子弟來說,能不能收複故土、進取中原,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若是東吳真的能一統天下了,那他們才會感到窒息般的危險和恐懼。

國家版圖的擴張,不僅僅意味著土地、人口、財富的增多,更意味著新生勢力的崛起和敵對勢力的納入。對於他們這些已經站在世家勢力最頂端的家族來說,這些崛起和納入的勢力將成為皇室打擊他們勢力的利器,甚至取代他們。顯然,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

一個人的夢想,永遠不可能成為所有人的夢想。能在一段時間內得到所有人支持的,隻有利益。

“那就要看皇上開出的條件是什麼了。”陸鴻漸的嘴角勾勒著涼薄的笑意,一字一頓道:“我們可不要走方家的老路了。”

淮泗的局勢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當初李濼讓方信北伐壽春這件事,顯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騙局,數百年根深蒂固的大家族,由此沒落。皇室和世家之間不是沒有過真誠的信任,在當年風雨飄搖的建國初期,在一次次北方政權大舉南侵,飲馬長江的時候。雙方真的建立過相濡以沫的合作關係。但是那些美好的記憶永遠都是暫時的。皇室和世家之間更多的是明裏暗裏的爭鬥。尤其是遇到了像李濼這樣雄心壯誌的皇帝。

“他能開的條件無非是錢罷了。”蘇子卿半是嘲諷,半是認真地說道:“可咱們拉出去的,可是真真實實的軍隊。“

“那要看皇上怎麼打了。“一直閉目養神的鎮東大將軍陸雲突然開口說道:”如果皇上的大軍出揚州,沿運河北上攻楚州,則我們要多派兵馬參戰。如果大軍出淮西而攻信陽,我們則少派兵馬參戰。“

三名文官還沒有反應過來,擔任解煩諸軍都督的蘇子由已是眉頭緊緊地皺在一起,他是武職出身,如何聽不出陸雲對於此戰的擔憂,緩聲道:“北唐東南兵力薄弱,白憲盡管軍略無雙,恐怕也能以獨臂撐起將傾廣廈。”

陸雲在東吳的資曆極老,隆興年間便已是軍中叫得出名號的人物,到李濼這,已經是四朝元老,南下廣南打過蠻子,出東海剿過海匪,在淮泗長江和北唐拚過刀子,也曾去過荊襄和西漢孟家動過手,南征北戰,軍功赫赫。數十年沙場浸淫之下,戰略眼光更是獨到。一向以來,都被倚為國之柱石。

“江南富庶,百姓大多甘於平安。軍中士卒操練遠不如北唐,更何況戰馬缺乏。精甲未練,騎兵未成,憑什麼和北唐爭一日之長短?”陸雲看了也算是統兵上十年的蘇子由一眼,慢聲道:“若大軍攻略淮北,水路並進,憑借淮河泗水的地利,想要擊破徐州大營裏的數萬北唐兵馬不成問題。到時候我們把部隊插下去,以險而守,就算皇上從中作梗,我們也可以通過水路支援。可要是大軍攻略穎昌,想趁著北唐中原空虛而取洛陽,這江東子弟,恐怕是再難返回了。”

吳信之等人都是一怔,北唐在河北接連戰敗,中原兵力幾乎被抽調一空。東吳朝野上下,無不以為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朝中的皇室主戰派更是紛紛抬頭。可是聽陸雲說來,分明是對這北伐一事,並不怎麼看好。

尤其是蘇子由這個正二品武官都督,東吳雖然不像北唐那樣軍力強盛,但是披甲也近百萬,解煩、無難諸軍足以和最精銳的北唐兵馬一戰。眼前這個機會是北唐立國之後都不曾有過的良機,若然放棄,從今而後,何談中原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