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途,王欽問於周福曰:“此去道經何處?”福曰:“有二路可進,一從黃河,一從三關寨。”樞密聽罷,暗思忖:“若從三關經過,必被六使所捉。不如想個辦法,從黃河經過。”乃謂周福曰:“我尚有緊關文書失落要取,汝代我先往,我即隨後便到矣。”
福不知是計,即允其言,竟齎劄文先自去了。
且說王樞密單騎出黃河,不日已到太原府,鎮守官薛文遇出郭迎接。王欽進府中相見畢,文遇問曰:“樞密臨此有何公幹?”王欽答以往大遼取納降文書之事,太守可遣備船隻。文遇曰:“此易事耳。”遂調撥紅船送過黃河北岸。王欽徑望幽州去了。
卻說周福帶了軍馬,將近三關地界,被六使邏騎攔住問曰:
“來者是誰?”前軍報道:“欽差王樞密往北番公幹,汝是何人,敢來阻截?”邏騎曰:“日前八殿下有關防來說,王樞密欲通番,令我們著實提防,今果然矣。”眾一齊下手,報六使捉得細作王樞密到。
六使聽說王欽被捉,大喜曰:“此賊因我抬舉,得至大官,屢要起謀作亂,今日自墜網中,決難輕放。”眾人將周福縛於帳前,兩邊劍戟如麻,槍刀密布,驚得那周福麵如灰土,啞口無言。六使抬頭一看,怒曰:“此人不是王樞密,你們眾人何得虛報?通該按律問罪。”周福方敢應曰:“將軍饒命,我乃周福也。”六使問其由,福曰:“蒙聖上遣小官同王樞密,往北番討納降文書。樞密因失落文書回取,令我先行,而被將軍部下所捉。”六使笑曰:“豈有出城而忘帶文書乎?汝受他騙矣。此賊必聞風聲,故設是計也。”
因令放起,延入帳中相見。六使曰:“汝記得昔日河東交兵,潘仁美之事乎?”福曰:“小可頗記憶也。”六使曰:“汝乃吾舊知,可不必驚恐。”令俱酒醴款待,留營中一宵。次日,送周福過三關去訖。
卻說王樞密已進幽州,先著近臣奏知。次早朝見蕭後,蕭後一見王欽,怒發衝冠,拍案罵曰:“奸佞之賊,我欲生吃汝肉,以雪此憤!每想無計能獲,今自來尋死。”喝令推出法場,碎屍萬段。
軍校得旨,將王欽綁起。
耶律休哥奏曰:“娘娘且息怒。彼今複來,必有長議。若待其言不合,斬之未遲。”後怒猶未息。耶律學古亦奏曰:“王欽如樊籠之鳥,誅之何難?乞娘娘寬其罪戮。”後乃令解其縛,問其來意。
欽驚複半晌,乃曰:“臣自到南朝,非不盡心,怎奈未遇機會。今宋天子要娘娘九州圖籍,盡歸中朝,又欲發兵北上。臣因北番敗喪之後,不能迎敵,因請得文書來見,就中圖機會,以報娘娘之恩。”
後聞奏,遂轉怒為喜曰:“卿有何策能圖中原乎?”欽曰:“今幸宋廷良將俱各遠遣,隻有十大文臣在朝,娘娘可回書,稱說王欽官卑,不能達意,必須著大臣於九龍飛虎穀,交納九州圖籍。待其來,圍而功之。再遣使奏知,挾令宋君中分天下,然後送還。宋君以大臣為重,必允所請,那時再沒法進兵,管教成功也。”後曰:
“誰人可往宋朝?”欽曰:“臣不惜一行。”後即令草表,著王欽帶回。
王欽辭朝離了幽州,望京師進發。半路恰遇周福軍馬,王欽道知見蕭後複命之事。福大喜,即回軍,與王欽由黃河而歸。不日到京,朝見真宗奏曰:“臣領命入北境傳旨,蕭後欣然願納九州圖籍。後言此事關係重大,臣職卑陋,不能成久堅之盟,乞請十大朝官,於九龍飛虎穀交獻。特令臣複命奏知。”真宗聞奏大悅,即下敕,著廷臣準備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