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思明提及前朝魏國,李曜一點都不覺得奇怪,近年來,很是關心民間的李曜經常聽到百姓將本朝與前朝魏國作對比——魏國是賀蘭人建立的,賀蘭人在楚國戰敗,倉皇逃至燕地,趁著當時燕地的大鄭王朝腐化不堪,中原空虛,百姓疾苦,奪取了天下,在燕地為非作歹了百十年——賀蘭人的滅亡是李曜的先祖太祖皇帝李準、太宗皇帝李律和二十幾個能人誌士一手完成的,賀蘭人的魏國轟然倒塌,在賀蘭人的魏國的廢墟上,太祖皇帝李準建立了大燕。
賀蘭人是外來的人,入主燕地無非是鑽了空子,由於大鄭官員們紛紛屈膝投降賀蘭人,被楚人打得抱頭鼠竄的賀蘭人輕而易舉的成了燕地之主,而後又試圖奪取楚地,多次征兵北上伐楚,從上而下的貪婪暴虐屢禁不止,才幾十年的時間,天下民怨沸騰,有誌之士紛紛揭竿而起,李曜的先祖很是幸運地成為了天選之子,在眾多豪傑中脫穎而出,結束了賀蘭人的暴虐統治。
李曜喜歡讀書,自然知道魏國與楚國興盛於衰落的緣由,他也發現了現在的情況似乎又回到了幾百年以前——隻不過互相置換了,他的大燕好比是幾百年前的楚國,百廢待興,國力日漸回暖,也有些像賀蘭人的魏國,隻有一些人是清醒的,楚國像極了鄭國,同樣是朝廷衰落,周圍都是強鄰,北麵的夷人曾是波河人的手下敗將,而波河人又是燕人的手下敗將,打遍四鄰的燕人對楚地的覬覦之心又並不比夷人少。
確實該整治了。
李曜定了定神,望著坐在地上的齊思明,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道:“改名叫思明,倒是能見一點你的憂民之心,隻是你的心雖然好,但眼睛卻不好使——天下已有明君,你們不思報效,反而聚眾反叛,這就是你們的報國之行嗎?”
齊思明道:“明君不過是你自封而已,殊不知天下人都不認你是明君,在我這裏,你也不是明君,甚至不會比你的父親強到哪裏去。”
李曜笑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悲——朕倒有點想聽聽你為什麼說朕不是明君,你所認為的明君又是怎樣的,你若說的在理,朕就采納你的意見,做個明君,你若說的不在理,這斬首之刑就會變為淩遲之刑。”
“淩遲嗎?那我有幸成為天業年間第一個遭受此刑的人,沒想到我會以這樣的方式被後人銘記——你想知道什麼是明君,可以,我有許多見解要講與你聽,在闡述什麼是明君之前,我要告訴你一點——也是希望你銘記的一點,我死以後,更多人反燕失敗以後,你不要沾沾自喜,以為是在自己的功德——其實我們也隻是敗給了自己而已,與你沒有多少關係,以後煌煌史冊會將我們的失敗記錄在案,但也會將我們的雄心記下,流傳後世。”齊思明款款說道。
齊思明每說一句,李曜就答應一聲,失去的耐心又回來了。
齊思明換了個姿勢坐著,雙手按住雙腿,臉上的胡須淩亂不堪,笑起來的樣子也有些可怖,道:“所謂明君者,都知道欲壽國脈,必厚民生的道理,但如今高高在上的你貴為燕國的皇帝似乎並不明白這個道理——鳳凰年變為天業年,武宗換上了你,改變的隻是年號與皇帝,不變的是民生淒慘,無官不貪,,你們與世族的利益密切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幾百年來,隻要世族不是很僭越,你們都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