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奇人·奇書·奇史(1)(1 / 2)

陳均

列位看官,現在擺在大家麵前的,是一位奇人,一本奇書,一部奇史。為何如此說法?且待我慢慢講來。

一位奇人,即本書的作者穆儒丐。穆儒丐並不姓穆,因他是旗人,本無所謂穆姓。“儒丐”是他的號,即是“九儒十丐”之意,自況是落魄潦倒的讀書人。“穆”則是來自他的名——穆嘟哩,在滿語裏是“龍”或“辰”之意,所以他又自號“辰公”。總之,他常常開門見山,自述雲:燕趙悲歌之地,長安賣漿之家,有廢人焉……

——他出生在北京西山的健銳營(裏麵住的都是當年乾隆征大小金川的精銳部隊),出生於1883年或1884年(現在還有爭議),先是在晚清政治改革中被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曆史地理,又繼續學政治經濟學。學成回國後,卻發現一無所用,正好趕上了民國取代清廷,於是寄身於北京剛剛興起的小報業,作為記者,經曆了那幾年“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台”的亂局。

——他開始寫小說,寫他所熟悉的北京城的“墮落”,寫這座城池的種種世相,寫旗人在這清朝民國易代中的悲慘遭遇,寫彼時最紅最火的娛樂業及明星(梅蘭芳、荀慧生等)的發跡史和黑幕。換言之,他從雨果等西洋作家那裏得到了觀察社會的方式,而將讀書人的誌向寄托於文學。卻不料,又因為小說,砸掉了飯碗(因小說《梅蘭芳》被“小說中人”砸了報館),後來遠遁東北謀生;出版了小說,又被私人(“小說中人”)收購、焚燒一空……可謂是中國民間禁書史的奇觀。

——他半輩子生活在東北,每天在當地報紙上寫各式各樣的文字(小說、劇評、散文、話劇、翻譯……),寫的大多是他念念不忘的北京。譬如這部名為《北京,1912》的小說,就是從北京遷徙至東北時所寫。從早年的《徐生自傳》《梅蘭芳》《北京》(我稱之為“北京三部曲”,寫的都是時代鼎革之際的老北京)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如夢令》(1943年出版,從清末民初寫到了三四十年代的北京),可以說,在穆儒丐的筆下,呈現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北京大觀。

——他是旗人,回到滿洲人的“龍興之地”,他在文字上竭力探索滿洲人何以興起,因此寫了一部滿洲興起的曆史小說《福昭創業記》(這部小說被孔夫子網站的諸多賣家標注為“評書”,也被學者命名為“製造英雄”),他裹挾在“偽滿洲國”的曆史與現實裏,卻又如往昔帝國的讀書人一般,翹首北京,心懷天下。

——他在晚年回到北京,更名改姓、默默無聞、平靜地度過了這段晚景時光,似乎很少人去追究他在東北的曆史(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在東北,他曾經有過家庭子女,現在似乎無影無蹤。沒有人知道他是穆儒丐,一位曾經“丈夫胸懷衝天誌”、寫過數以百萬計文字的文人。隻因他還寫岔曲,所以在八角鼓票房裏,還有人回憶起這位孤獨的老人,還演唱他寫的若幹曲子。最後見到他的身影,是在一張天津八角鼓名家收徒的合影上,照片上印的時間卻是他去世(1961年)的次年,因此又給後世留下了懸念。

一本奇書,說的就是本書。非是“王婆賣瓜”,作為編者的我來替已成“古人”或“近人”(現在已找不到家人後代)的作者穆儒丐吹噓,而是本書確乎有著重要而稀缺的價值,因此也就讓我不辭辛勞地將它從湮滅約九十年的曆史塵埃裏拾撿起來(上一次在中國大陸出版還是1924年),重新鄭重地向諸位介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