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電影累計北美票房5.3億,全球達到9.7億!後續累計至10億可以想象。
“米高梅和DD影業有理由徹夜狂歡!”
《洛杉磯時報》大肆宣揚了一把米高梅和DD影業的成功,這倒並非是什麼軟文,本身這個新聞就是很有價值的素材。
“《壞老師》的預算,製作+宣傳,全球應該不會超過4000萬,《歌舞青春》如果不考慮‘歌舞青春杯’,那麼總成本則不會超過4000萬,《魔力麥克》相比前兩者,票房還略低一些,但顯著的是,它的成本同樣低得多,宣傳烈度遠不如《歌舞青春》的《魔力麥克》,宣傳和發行預算可能不足2000萬,總成本不會超過3000萬——請記住,這裏的成本,並非是DD影業公布的製片預算:1800萬、900萬、700萬!這些大獲成功的作品背後,全都是揮金如土的宣傳造就的。
米高梅顯然選擇了一個好老板,也許沒有其它公司,能夠比DD影業更懂得這個時代的宣傳手法。如《歌舞青春》,他們在宣傳上的花費高達3000萬,是製作預算的3倍之多。這還不包括‘歌舞青春杯’的投入,因為這場異常成功的選秀比賽,在獲得廣告分成,以及電視台支付的費用後,已經自行產生了盈利,不過我相信,當初推出這一活動的時候,米高梅不會料到這個結果——所以,事實上當初他們準備花費在宣發上的預算,比3000萬可能還要高的多。
這瘋狂麼?如果是在《歌舞青春》上映之前,恐怕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大呼‘丹尼爾瘋了’。可是北美2.7億,全球4.5億的成績,足以讓所有人閉嘴——成功者書寫規則和他們應該得到的評價。現在或許我們應該說‘丹尼爾的明智和智慧讓人震驚’。
米高梅的這一方案可能引發一個新的問題。
電影還需要大明星麼?是的,卡梅隆.迪亞茲對《壞老師》意義重大,可是誰也不會認為換了一個不太知名的人後,這部電影的票房會大幅下降。我們都明白,大家去看這部電影第一天,卡梅隆還能起到效果,可是到第二天,吸引他們的基本就隻是故事本身了。那麼是不是可以因此斷言,好萊塢可以進一步地剝奪掉大明星們的特權了?畢竟,在經曆了製片廠時代、大明星時代之後,現在不論是大製片商還是巨星們,都已經不複當年的地位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削弱巨星的地位,有可能麼?
演員工會的凱伯格認為並非如此,‘DD影業的這些成功之作並不能夠宣布好萊塢不需要大明星了,首先你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他們背後都站著好萊塢目前最大的明星——丹尼爾.桑德勒,一個頭頂光環的好萊塢新教父!這一點直接排除了其它公司學習DD的可能性,小成本、沒有大明星的片子依然會存在,大家都會期待自己擁有《歌舞青春》這樣的成功。可是他們不會愚蠢地將希望寄托在這些小成本電影身上。《達.芬奇密碼》才是更加可信的範本——知名原著、知名導演、知名主演。因為除了DD影業之外,好萊塢再也沒有第二個丹尼爾.桑德勒,上帝顯然不會經常出錯。’
凱伯格的觀點得到了更多人的同意,我們采訪的許多業內人士,均認為,哪怕是DD影業和米高梅,也不可能持續性地製作出《歌舞青春》這種現象級的電影,好萊塢的成功模式仍然有效。隻是其它的投資人看到米高梅的成功,多少會有些心塞罷了。”
《時報》的報導隻是暑期檔以來,對米高梅三連擊的集中報道的一個代表而已。
丹尼爾選擇在全球票房達到10億之前舉辦慶功宴會,含義也被眾多觀察者分析了一遍,普遍的觀點認為,還有《黑天鵝》《007之皇家賭場》沒有上映的前提下,米高梅無意在10億數字上傾注精力——他們的目標可能將集中於15億,北美票房也將瞄準10億數字。
“顯然,對於米高梅重返票房排行榜,丹尼爾並不打算表現出額外的態度,他可能希望告訴米高梅員工,以及投資者,米高梅的目標絕不僅僅是重新進入七大或者六大,而是成為好萊塢電影行業的佼佼者,甚至領軍者。”
在洛杉磯中國劇院參加這一慶功派對的嘉賓們,心裏的想法可能也是如此,所以大家似乎都遺忘了米高梅的全球票房將近10億的事情。
但這不妨礙,這場慶功宴成為奧斯卡之後星光最亮的一次派對。
“大明星們似乎毫不介意丹尼爾沒用他們就取得了如此驚人的票房成績,都熱情地為米高梅的慶功派對捧場。女明星們更是個個容光煥發,鑽石、紅寶石、翡翠,每個人身上都珠光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