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最終以三座小金人收官,這一結果隻能說是不過不失,主要是因為在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上,都惜敗對手——盡管丹尼爾被認為是最不可能得獎的提名人,可是作為兩屆奧斯卡影帝得主,他的實力當然是其中“最應該”得獎的男演員,更何況,《社交網絡》中,丹尼爾從一個懵懂的技術宅男,一步一步成為商界精英,從天真的夥伴蛻變成鋒利逼人的對手,刻畫之深,可以說突破很大,比他以往的作品要都要來的更加完整,至少在完整這一點上,是超過了《鋼琴師》和《加勒比海盜》的,斯皮爾曼的動人之處在於他和災難的共生,以及對大時代和小人物之間奇異共鳴的細致描摹。傑克.斯派洛的得獎則完全得益於丹尼爾對一個虛構人物的多層次演繹,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影像魅力——這種魅力足以讓傑克船長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電影形象,可以說,斯皮爾曼是一個體驗派的巔峰表演,而傑克船長都是方法派的一朵奇葩,兩者都擔得起它們得到的榮譽——奧斯卡影帝。
《社交網絡》中馬克.沃恩這個角色,嚴格來說也是屬於體驗派的表演方式,但和《鋼琴師》花開各表,他更強調的是本身的蛻變過程,而不是和社交時代的交融和共振。兩個表演,沒有辦法做嚴格對比,但可以確定的是,馬克.沃恩同樣是一次奧斯卡級別的演繹,所以丹尼爾以一個“眾所周知”的理由失落奧斯卡,多少還是會讓人覺得惋惜。
這讓本屆奧斯卡影帝傑米.福克斯多少有點不爽。他手裏這座獎杯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是不可否認的了——盡管在開獎之前,他對丹尼爾入圍顯然也感到慶幸。傑米算得上是近年來好萊塢最受矚目的黑人明星之一了,橫跨音樂和電影兩界的傑米,確實備受矚目。本屆奧斯卡,他同樣是最受關注的提名者,原因很簡單,和第75屆奧斯卡上的朱利安.摩爾一樣,同時入圍了影帝和最佳男配角。當然,有所不同的是,傑米更加幸運,朱利安.摩爾在丹尼爾憑借《鋼琴師》拿下自己的第一個奧斯卡影帝的時候,雙提雙失,一組小金人也沒有拿下,而傑米則沒有落空,順利將分量最重的影帝拿回了家。
盡管在最佳影片上敗給《百萬美元寶貝》,在最佳男演員上輸給傑米.福克斯,但收獲了最佳剪輯、最佳配樂,特別是為大衛.芬奇拿下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小金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失利了。
這已經是一部3億票房的電影,其它提名者連破億的都沒有。
好處總不能被《社交網絡》都拿光了,這也是冥冥中的一種平衡方式,獎項能夠促進票房,當然更需要激烈票房數字的一方才會對獎項更上心。
更何況,《社交網絡》提前出世的最重要目的不是票房也不是奧斯卡,不論是3億票房帶來的破億收入,還是三座奧斯卡小金人都是意外收獲。
雖然說,對於大衛.芬奇,這個“意外收獲”確實是個讓人感動的大禮包。
芬奇的電影曆來以“不落俗套”著稱,不論是《七宗罪》的陰鬱黑暗,還是《搏擊俱樂部》的恐怖暴力,都鑄就了他非一般的特色聲譽——這一次,奧斯卡以《社交網絡》為他加冕,多多少少有些諷刺意味。在執導《社交網絡》上,他的鏡頭語言極其鮮明而鋒利——這對表現一個新穎的主題非常重要,同樣,在節奏上靈動如精靈之舞,平白添出三分莫名其妙的精致來。
直到看到成片的時候,丹尼爾才意識到自己這一次是錯有錯著。
如果是五年後的大衛.芬奇,恐怕在大家為他劃定的牢籠裏待得太久,那股陰鬱詭奇深入骨髓,在麵對《社交網絡》這種題材時,已經沒有辦法給出最適合的理解、詮釋和表達了。是以,原片竟然遠遠無法和現在這部《社交網絡》相比——因為在票房上巨大差異,也不僅僅是因為影迷對社交時代的好奇,同樣也是因為大衛.芬奇更棒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