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好萊塢演員了,票房也好,奧斯卡也好,都不再是他身上唯一的標簽。蒂姆,這個頭腦清醒的人,不可能做那麼大的無用功。如果隻是推動MB上市,他完全不必要親自勾連各方,更無必要將DD影業如此迅速地推到高台上。羅伯特打算把他捧殺,他基本已經破掉這個局,所以沒有道理會把自己地方到如此烈火烹油的位置上。”
確實,丹尼爾是MB和F2F背後所有者的消息已經足夠震撼人心,DD影業連番大爆,票房豐收,估值飆升也讓人歎為觀止,丹尼爾“從不失手”的名聲越來越響亮……這林林總總的,總是能夠體現出一點,丹尼爾在推動這一切,他讓自己萬眾矚目、資金充沛,也讓DD影業風頭大振。
為什麼?
加上哈維雖然弄不清楚過去幾個月來丹尼爾私下奔走的目的地和目標人群,但他知道,丹尼爾聯係了一些對好萊塢頗有興趣的富豪們。他對MB,或者F2F其實並不太關心,值幾十億也好,幾百億也好,跟他沒有什麼瓜葛,但是對直接涉及好萊塢的內容卻願意去了解——哪怕隻是八卦或者有備無患的考慮。
“你的意思是,提供MB上映後,丹尼爾希望全力讓DD影業成為新的大製片廠?”
“那沒有什麼不可能,不是麼?米高梅今天的麻煩,無非是身後單薄,作為好萊塢七大中最後一家背後無人的公司,現在它已經陷入了困局,傳媒集團是大製片廠不可缺少的生存條件。而現在有了MB和F2F,DD影業自然也有一搏之力。”
有哈維這個想法,並不是他一個人。
DD影業接下來的動靜是什麼,好萊塢七大的地位並不是單純的票房對比,比如MPAA,新公司想要進入其中,即必須得到所有成員的同意——顯然,沒有人會願意來一個新成員。除此之外,好萊塢密密麻麻的人脈關係也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夠搭建起來的,特裏弗的人脈網絡用於一個演員或者一家小公司,是現成的,但是如果丹尼爾的野心更大一點,特裏弗能幫得上的就有限了。
……
“這一年來,即便丹尼爾.桑德勒結束了自己所有的公開行程,但我們還是天天聽到這個名字,奧斯卡、MB和F2F,穀歌、《電鋸驚魂》、《社交網絡》……現在終於輪到MB的IPO了。發行3000萬股,占總股本的12%,發行價訂立於25美金。投行和丹尼爾對MB的估值是60億美金。這一數字並不出乎意料,但仍然足夠大膽,MB的用戶數目前已經增加至6000萬人,隨著在海外的進一步拓展,它的用戶數還有迅速增加的可能性。但目前看來,投資者們對MB的信心遠遠勝過穀歌,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家掌握未來的潛力公司……”
2004年的最後幾天,MB在紐交所,是的,並不是納斯達克,而是紐約正式掛牌上市。
最終發行價32美金,7000萬股被搶購一空。
這樣的盛況已經多年未見了。
甚至讓一些觀察者重新喊出“科技泡沫”的口號,沒有人會忘記納斯達克股災,但也沒有人會相信,MB的大獲成功是新一輪股災的征兆。
上市首日,MB大漲48%,至每股47.36美金,公司市值達到120億,普路托思目前仍然握有MB62%的股份,也就是超過70億的財富,這裏麵有多少是屬於丹尼爾.桑德勒的?媒體和普通民眾猜測無數,普路托思內部的股權結構誰也不知道。
但可以確定的是,丹尼爾身價一躍達到100億級別已經毫無疑問。
F2F用戶數增長之迅猛讓所有人歎為觀止,遠勝MB公司,到2004年年底,用戶數已經超過2000萬人,其立體式的豐富結構,也讓它在和企業合作時占盡優勢。MB公司在上市前推出了一個企業合作平台,包括惠普、蘋果等大公司在內的客戶第一時間進駐,通過在線銷售方式,實現百萬級別的營收——相對於總的營收來說,這不算什麼,但作為一個新模式的開頭,能有這個成績已經相當傲人,MB在紐交所的良好表現,和這一點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