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剛剛進入好萊塢的時候,時間大概在拍攝完《校園藍調》後,曾經和庫薩討論過一個目標人群細分理論,不太新鮮,但對於網絡宣傳來說,是一個時所供認的核心因素,大約的意思是,給哪些人推薦哪些內容,可以盡量大幅度的降低對用戶體驗的影響,甚至將廣告推廣作為一個服務內容,為用戶提供便利、激發消費**。
這個工作有很多個層級,性別上的、年齡上的,是最基礎的劃分,也是最粗放的劃分。
隨著數據積累、分析技術的進步,根據每一個個體的網絡曆程,具體到他交往的人群、他討論的話題,他的消費曆史等等,來準確定位分析這個用戶最可能的消費方向和消費需求——最終目的,當然是實現廣告的最高效投放。
《電鋸驚魂》的宣傳工作可以說是MB、F2F、山鷹公司的一次在這方麵的嚐試,可以說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沒有《社交網絡》的大鳴大放,而是采用了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影迷的觀影名單裏。
10月29日,《電鋸驚魂》大出意料,以2432塊銀幕上映,以一部400萬投資的小成本恐怖片來說,它的上映規模可以說相當豪華。
果然,首日872萬,達到投資額的兩倍還多。
之前媒體預測《電鋸驚魂》很可能成為本年度,甚至近年來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之一——這一般都出現在這種小成本片子上,破億的製作,想要有百分之好幾千的票房,簡直是白日做夢。即便如此,能夠以小博大的電影,仍然隻是數以千計的各種小製作中的極小部分。
《首映》雜誌對片子的兩位主創進行了采訪,詹姆斯.溫和雷.沃納爾,兩人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略有緊張,不過幸運的是,這不是電視采訪,采訪內容隻會以文字形式展現在雜誌上,觀眾看不到這兩個好萊塢菜鳥的表情。
“是的,我小時候……所以才有了這個劇本,我是說《豎鋸殺人狂》,哦抱歉,直到現在我還不是特別習慣它的新名字。”沃納爾重新說了一遍自己的靈感來源。
“為什麼會想到喲啊改一個新名字呢?”
“是丹尼爾的意見。”
“丹尼爾.桑德勒?”
開始討論丹尼爾的時候,詹姆斯和沃納爾都開始稍作放鬆,自從《電鋸驚魂》連日票房報捷,首周三日總票房已經超過2568萬開始,他們接受媒體采訪頻率一下子高了起來。話題基本上不變,先問為什麼會寫出這個劇本,在談一談對電影和恐怖片的理解,說一下續集的計劃,對票房成功的感言,然後話題就自然而然地過度到丹尼爾的身上。
隻要談論起丹尼爾,不論是《綜藝》《首映》這一類專業媒體,還是《娛樂周刊》《紐約客》這種大型綜合類雜誌,他們見多識廣的采訪記者總會變得語態更加溫和,即便丹尼爾並不在現場,他們試圖探討他的時候,仍然不自覺采用了更加尊敬的態度。
這多少給詹姆斯兩人一些深刻的記憶。
這就是權力,不是麼?
權力就在那裏,不管丹尼爾在還是不在,不管丹尼爾知道或者不知道,它總是存在在那裏,讓人不敢輕忽。
“傳言中,丹尼爾親自跟進了這個項目,是麼?”
“大的方向上,一直是丹尼爾親自負責的,從一開始確定要投資,投資額度,參加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宣傳方式,上映時間等等,他都親自參與了。說實話,我們對他的關心也感到很不安,你知道,丹尼爾是個多麼忙碌的人,而且他總有那麼多的大事需要決定——”
記者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表示自己很了解詹姆斯所說的話。
詹姆斯笑了一下,說起丹尼爾,他的話流暢了很多,“在百忙之中,抽空跟進《電鋸驚魂》,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鼓勵,雖然隻有400萬的投資,但丹尼爾的行為說明,公司並不會因為這隻是部小製作而不放在心上。這讓我和雷都更加努力希望把電影做好。”
“400萬投資?拍攝的時候預算緊張麼?”
“不不不,我們根本沒想過能有這麼多預算,原來我隻是希望能夠有100萬,最好是150萬的預算,這樣我們就可以好好製作出一部恐怖電影,就算是60萬或者80萬,勉強也行。當丹尼爾一開口定下400萬的時候,我們都震驚了。”
說到這裏,詹姆斯露出了微帶羞澀的笑容。
“——後來拍攝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花費這些錢,我們拍的很快,一開始按照計劃,半個月就能拍完這部電影,後來弗格森,哦,他是DD影業的經理,來幫助我們,他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安排預算,應該如何讓鏡頭更好,最後我們花了一個月完成這部電影,把400萬花的幹幹淨淨,那是個美妙的體驗,錢就在賬戶裏,等著你將它揮霍一空,感覺棒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