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給漫威挖個坑(2 / 3)

……

在梅麗莎開漫威玩笑的時候,漫威本身並不好過。

和獅門合作的《懲罰者》票房慘敗,它甚至被評價為“最不像超級英雄的超級英雄片”。

難得的是,凱文.菲戈並沒有被嚴厲批判。

作為力主進行自主拍攝的高管,凱文本來應該為這一次動作負責,但顯而易見的是,目前各方評論均直指該片缺少“超級英雄特效”——這和丹尼爾當初的意見異曲同工。而凱文是堅持和丹尼爾合作的一方,最終是公司的集體決策才導致合作的破產,顯然在這一點上一敗塗地,凱文得以基本脫身,也是情理之中。

但這麼一來,漫威的自主拍攝嚐試還是不得不停止下來,他們賠的不多,如果不考慮《懲罰者》可能大爆發帶來的收益。

重新走回出讓人物改編權的道路不可抑製。

這讓凱文多少有些氣悶。

一直到他接到DD影業丹尼爾投資部負責人弗格森的電話,這種鬱悶的心情才稍微得以緩解。

至少丹尼爾還是很看重漫威世界的英雄,認為他們具有掙錢的潛力。

弗格森當然是為了人物改編權來的。

梅麗莎和庫薩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源,丹尼爾投資部一直在盯著漫威,一旦對方有意出讓人物改編權,他們當然第一時間得以知道,丹尼爾對超級英雄的關注程度,梅麗莎心知肚明。

《蜘蛛俠》、《X戰警》等超級英雄電影其實一直以來都是電影分類裏舉足輕重的一塊,隻是可惜的是,人們還沒有發現一個通而行之的做法,可以讓超級英雄們迎來自己的時代。

斯坦.李曾經將之歸因為特效技術。

特效技術還趕不上漫畫作者的想象力,這是超級英雄電影黯然失色的最重要原因。

斯坦李說的沒有錯。

目前來說,在好萊塢有一席之地的影視特效公司隻有四家。

排名第一的,毫無疑問就是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這家老牌特效公司根深蒂固,甚至脫胎而出的一個電腦部門最後都發展成為動畫技術業的巨頭——皮克斯動畫。《異形》《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等,無數經典之作奠定了工業光魔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

緊隨其後的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數字領域,《泰坦尼克號》一戰成名的數字領域受益於詹姆斯的技術癖,這是個迷戀各種新技術的人,愛好超級廣泛,極其熱衷於極限冒險——不得不說,這是個好萊塢的異類,但可能也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貢獻出這麼多經典的作品。數字領域和福克斯的合作緊密無比,這樣為它不斷進行技術更新提供了牢靠的保證。

第三位的就是彼得.傑克遜、理查德.泰勒以及丹尼爾自己的維塔數碼。它的成名得益於兩部係列大作,《魔戒三部曲》讓它從一文不名發展為業內頂尖參與者,《加勒比海盜》鞏固了這一地位,並且為公司的持續盈利提供了保證。此外,彼得的新作《金剛》也備受矚目——可以說,三家公司裏起步最晚的維塔數碼,是風頭最盛的一家。當然,在底蘊上,還是和前兩位,尤其是工業光魔差距不小。

第四位當然是憑借《蜘蛛俠》成為關注點的索尼影像技術,但和前麵三家相比,多少有點局限和不足。

影視特效技術行業的群雄並起,促進了這一技術的迅猛發展,它當然存在時代背景,特效在大片中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成為吸引觀眾的法寶,這一點,各大影視公司都有充分的認識,隻是傳統的故事片還是有大部分的市場,花費重金開拓這一行業並不值得,何況,專業化分工深入人心的好萊塢,也不提倡完全垂直的工業體係。

福克斯和詹姆斯.卡梅隆的大作《阿凡達》,不僅僅啟用了詹姆斯旗下的數字領域,同樣請到了工業光魔和維塔數碼。這可以表明,這個行業內還沒有出現可以獨家應付《阿凡達》這種級別電影的巨頭——合作是必須的,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成本都是個跨不過去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