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三部已經完成的作品,DD影業和福克斯正在洽談合作,雙方可能將共同製作一部電影,……。更受矚目的動作是,DD影業近期已經和《達.芬奇密碼》的作者丹.布朗碰了多次麵,據知情人透露,去年丹.布朗到訪洛杉磯的時候,和丹尼爾.桑德勒有過一次會麵,雙方談的非常投機。《達.芬奇密碼》已經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多個星期,它的改編權也吸引了包括索尼哥倫比亞、新線影業在內的多家業內巨頭,但目前看來,DD影業似乎已經領先一步。而根據可靠渠道透露,DD影業對《達.芬奇密碼》的製作,將相當大手筆。
暫別幕前,隱居在背後的丹尼爾.桑德勒,顯然將持續霸占觀眾的注意力。”
《郵報》可以說為DD影業打了一次時機不錯的廣告。
DD影業投資不小的《鬼兆》在宣傳期內,反響並不熱烈,最終戴維同意塞巴斯蒂安的演員推薦,邀請了哈利.貝瑞等人擔綱,投入3500萬,顯然目的並不止於以小博大。但目前看來,《鬼兆》在院線內能談下來的上映規模也隻有1200塊出頭,預估票房也不樂觀。
在這種前提下,《華盛頓郵報》能夠有一次影響力巨大的報導,不得不說,對電影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這也是丹尼爾應戴維的要求聯係的本.布萊德利——《華盛頓郵報》的主編。
在《洛杉磯時報》的約翰.卡羅爾背後桶刀之後,丹尼爾並沒有玩一笑泯恩仇的戲碼,盡管和迪士尼已經取得一致和解,但迄今為止,《時報》和丹尼爾團隊良好的合作關係,已經基本喪失,合作等級也淪為一般。
羅伯特.艾格當然也居中調解了幾次,可是丹尼爾的心意沒有改變。
好萊塢分分合合,確實利字當頭,這沒有什麼不能說、不能做的。但想要摻和進來的人,必須要做好一個心理建設,你究竟玩不玩得起,你能不能承擔相應的後果。
《洛杉磯時報》缺了丹尼爾這一條線,不會產生不可承受的惡果,這說明他們承受得起參與到丹尼爾和迪士尼之間的後果,《時報》當初之所以作出這一決定,當然也已經考慮好這些。
丹尼爾要表達的意思是,不要妄想不付出代價,即便代價你可以承受!
弄不死你,不是我放棄弄你的原因!
這個決定,對丹尼爾本人和DD來說,當然也是有危害的,盡管特裏弗的人脈網絡已經成型,但《時報》這種級別的合作者肯定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有一個密切的媒體合作方,也很重要。重新選擇一個人選,也就自然而然了。
《華盛頓郵報》入選其中,也沒有什麼可意外的。
雙方本來就合作良好,現在隻是把關係推進一步而已。
《郵報》報導中的知情人士、可靠渠道,當然都是來自丹尼爾這一方,不然,沒有人知道丹尼爾和丹.布朗碰麵過,也沒有人具體掌握了《博物館奇妙夜》的合作事宜,這些新動靜,毫無疑問是吸引關注的重要因素。
對《郵報》來說,和丹尼爾合作,同樣意義非凡,讀者是有慣性的。
近幾年來,丹尼爾的關注者越來越堵,涉及丹尼爾的新聞報道吸引的讀者也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有丹尼爾的獨家,你就能吸引到相當比例的娛樂新聞受眾——通常來說,他們在《郵報》上看丹尼爾的新聞,也會順其自然地在《郵報》上看其他明星的新聞。
從娛樂版塊到其他版塊的手中過渡,當然也是《郵報》考慮的範圍。
何況,今天的丹尼爾也不僅僅是個娛樂圈人士。
1月底的時候,丹尼爾特地飛了一趟華盛頓,舉辦了一個簡單的酒會,《郵報》主編布萊德利受邀參加,其他嘉賓還包括兩個非洲國家的駐美大使、華盛頓前市長馬裏恩.巴裏和一位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民主黨國會議員,陣容堪稱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