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艾格、斯塔西.施耐德、哈維、韋恩斯坦、雷德利.斯科特、彼得.傑克遜、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德拉克.萊恩、湯姆.漢克斯、羅素.克勞、卡梅隆.迪亞茲、瑞茜.威瑟斯彭,《洛杉磯時報》的主編約翰.卡羅爾、《華盛頓郵報》主編本.布拉德利,《Vogue》美版主編安娜.溫圖爾,以及知名影評人,近年極少離開芝加哥的羅傑.艾伯特……
這就是丹尼爾的嘉賓名單上最耀眼的名字,除此之外,還包括二十餘位各地的影評人,三十多位媒體記者,以及Blogger和MB知名電影賬戶擁有者,總數不超過80人的團體,在東方影院最大最豪華的一個廳,可以容納近四百人的VIP放映室內,作為第一波美國人來觀看羅馬.波蘭斯基的新作《鋼琴師》——一部獲得奧斯卡金棕櫚和影帝的二戰題材佳作。
名單在《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上同日曝光。
丹尼爾以一場電影的放映式來宣布自己在好萊塢的地位和交誼,而不是豪華別墅派對,這多少有點新意。而且,根據報紙上的確定報道,他們將不會在影院門口安排紅毯環節。
大咖們進影院之後,將會直接進入放映廳,觀看完之後,也不會有討論,更不會有映後派對。
簡單地說,大咖們來看一場電影,然後離開,僅此而已。
“沉默首映式”——這是《時報》給這場特殊的放映會的名字。
“我認為這部電影不是那麼適合喧囂,不是那麼適合大聯歡,如果你希望知道六十年前發生了什麼?歐洲的猶太人遭遇了什麼?我很歡迎你們來看,如果你隻是希望看到轟炸、大炮,我建議你們不要浪費美元。”丹尼爾在接受采訪是說道。
2002年12月7日下午5:30分,東方影院前麵整條街被臨時管製,豪車遍布,人群如織。
大咖們盡管沒有都穿著黑色——因為擔心這太像是葬禮,但大部分都穿著淺色的、暗色調的衣服出席,比如卡梅隆,隻畫了個淡妝,穿著灰色的羽絨服和牛仔褲就來了。
導演們就更加不拘一格。
丹尼爾穿著正裝,筆挺在站在影院門口,歡迎每一位到來的嘉賓,請他們在簽名簿上留名。簽名簿最上麵,大字體寫著“《鋼琴師》東方影院放映會”,每一頁的右下方,都有一行手寫的小一號的字,“丹尼爾.桑德勒,感謝您的到來。”
《洛杉磯時報》這一次除了主編卡羅爾親至,當然還有記者過來,很巧,瓊斯這次親自出馬,她現在是報紙的重點主題負責人,正在製作一檔特別主題:電影和戰爭。
在阿富汗炮聲的背景和伊拉克戰爭的陰雲之下,這個主題顯得意味深長。
放映廳內,大家都到的很準時,5點30分,放映廳的燈光暗了下來。
隻有丹尼爾頭頂有一束追光。
他的表情疏離悲戚,在這黑暗和光亮的分明界限裏,像極了背後幕布裏的角色。
瓊斯不得不感歎,世事多變。她根本不會忘記,當初丹尼爾試圖爭取《角鬥士》中康莫迪烏斯這個角色的時候,庫薩來聯係自己,他們為了能夠讓傑昆.菲尼克斯出局,選擇將瑞凡.菲尼克斯的死亡能力消耗掉。那時候,丹尼爾還是個隻有一點網絡話題度的小明星,雖然確定參演了《魔戒》——事實上,這是她最終決定同意的重要原因。從那開始,他幾乎就飛一般地成了這個時代最受人矚目的年輕人,在無數個評選榜單中,丹尼爾都毫不客氣地成為了座上賓——比如舊金山今年的“國際傑出青年”,這是繼湯姆.克魯斯之後第二次授予娛樂圈人士。
一直到現在、當下,當著這些好萊塢最有權力的人,他可以如此坦然地獨居高台,這不是奇跡,還有什麼?
丹尼爾往前走了一步,走到話筒架前。
“感謝你們,願意從如此忙碌、喧囂,充滿疑惑和遺忘的洛杉磯、紐約、芝加哥等等城市,來到這間放映廳,觀看即將開始的這部電影。在這之前,我希望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它。
它取材於波蘭籍猶太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的故事,羅曼從他的自傳裏提取出這個劇本。它的導演是羅曼.波蘭斯基,一位曾經從納粹手中逃離的波蘭人,他的父親和叔叔被抓入了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父親僥幸存活,叔叔則不幸喪生。而他的母親,永遠留在了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他在拍攝的時候,跟我說,‘每一幀畫麵都像是從我的記憶裏被分割而出,畫麵的背後都帶著我的、我的母親的以及我的同胞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