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章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治國安民的方略。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內容
老子教育思想的內容極其豐富而深刻,其主要方麵如下:
1、尊道貴德
德篇第十四章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祭也。”老子強調,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但都是由道德規律而形成,因此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幹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
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有其根源,這個根源是道,它是天地萬物共同的母親。懂得了道德為萬物字母,就應該明白自己與萬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眾生心看待萬物。抱元守一,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麵目,那麽就沒有危險了。
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爲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這裏老子強調,重積德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
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強調珠寶和良馬雖然珍貴,但是真正珍貴的東西是要尊道貴德,道德是個人和社會最寶貴的寶貝。
德篇第九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2、
清靜爲天下正
德篇第八章說:“請靚可以爲天下正”,就是說人心的清靜不僅是個人品格端正的前提,也是天下樹立正氣的基礎。
道篇第一章講到:“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就是說,人隻有在無私無欲的清靜狀態中才能認識大道的奧妙,而用後天有欲的意識隻能了解世界的表麵現象和淺層次的規律。大道規律的根本特性在於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我們隻有徹底拋棄自己主觀的一套,實事求是地看待客觀事物,這樣才能對客觀事物才有一個全麵、真實地認識。
道篇第四十七章說:“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無不治矣。”
德篇第九章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
之足,恆足矣。”
道篇第五十六章:“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老子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過分的滿足貪欲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裏,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認假為真,造成迷失本性。所以,老子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許多人隻求聲色物欲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後。
無為而無不為
德篇第十一章:“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將欲取天下者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德篇第二十章說:“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不欲而民自樸。”無為兩個字的含義不是不做事,而是不違背自然規律而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