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二十二年冬。
平靜一年後,攝政王秦君逸再次對南秦的文官武職動了手。
隻是這次調撤升貶的大多是受命在外的軍將,而非攬權奪政、見風使舵的京畿朝臣,讓一向敏銳的梁京眾人嗅到了些不同尋常的味道。
當中動靜最大的還屬駐守闕穀石原的青平青焰兩軍。
一年前昌裕王之子禍亂梁京,逼得手握重兵的昌裕王不得不交出兵權,以換秦翎一線生機。
西南大營的四十萬青威軍被秦君璃接手後,平異族、定南境,聯手青平軍徹底剿滅了囂張多時的西境流寇,在南秦百姓中聲名漸起。
有人說靖陽王秦君璃是南秦建邦立國以來難得一見的將才,隻要有他在,必可保南境百年安平。
可話音還未落地,這位聲名突顯的一軍統帥便被攝政王擢升為鎮北大將,轄管四十萬青平軍,駐守西北闕穀。
眾所周知,自先前西北平亂後,青平軍一直處在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
一來無人願意收拾魏家留下的爛攤子,二來闕穀的地理位置顯赫,根本容不得半點閃失,誰又有那等的能力與魄力擔此重任呢?!
秦君璃調任西北,最高興的莫過於嚴杜。
青平軍本就是靖陽王殿下的囊中之物,如今名正言順,不正好過先前的鞭長莫及嗎?!
闕穀是北齊韃虜南下要道,不容有失,而石原緊鄰束河,正對著三十萬的北齊驍騎軍,也不可不防。
青焰軍行事循規蹈矩,勇猛有餘而變通不足。秦君逸唯恐對陣驍騎軍時,年輕氣盛的盧征被齊無暇牽著鼻子走,故再三思量,請了戰功赫赫的成國公出山,重掌大局。
卸甲多年,有朝一日還能重回石原,成國公自是涕淚縱橫。
然而他此次卻婉拒了攝政王封將授印之意,隻是領了監軍的虛職,讓朝中眾人喜憂參半。
喜的是成國公並無主權之心,省了安撫石原眾將的功夫;憂的是一個年邁的成國公加上一個剛剛展露頭角的盧征,當真抵擋的了驍勇善戰的北齊雄師嗎?
一東一西,一新一舊,攝政王此次調將,其用意可見一斑。也早有聰明人看出了端倪,猜到他不過是未雨綢繆,防著北齊太子上位後對南秦下手罷了!
至於南麵的青威軍,治軍嚴謹、一戰成名,有崔巍、鄒渠那樣的大將,又有宗室子秦涼坐鎮,隻要北方不出大亂,也足夠威懾西涼南疆、叫那些靡靡小族翻不出大浪來。
調將之事在朝堂上鬧得沸沸揚揚,縱使秦君逸手握大權,依舊遭到了魏家、佟家的抵死反對。
可如今的魏佟兩家早就失了勢,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秦君逸為所欲為、將四十萬青平軍拱手送到了靖陽王秦君璃的手中。
消息傳回嘉雲城,惹的那位東樓樓主心中也是翻滾洶湧好不平靜,在書房內皺著眉來來回回的踱了大半個時辰也不曾言語一字。
“那靖陽王根本就不在騰平的西南大營,這調令一下,他擅離職守的事情便要東窗事發,公子為何還是這般憂慮?”
如今的上官明修性情詭譎、難以捉摸,喬月喬星沒事也不敢往前湊,隻能逮著喬諸心有不解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