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距離差一米(2 / 2)

吳局長大驚,“什麼,它還會移動?”

柳月飛也問:“難道橋柱下空了嗎?”

“別的先不說了,”韋小培擺擺手,“吳局長,你還是派人值班吧,證實一下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

韋小培的意見被吳局采納,吳局長決定聽從他的主意,要安排人日夜監督這個矗立的橋墩,看看它是否像韋小培所說的那樣會發生自動移位。

接下來韋小培他們就回城了。路上莫武和柳月飛輪番問韋小培,這裏麵究竟有哪些蹊蹺呢?韋小培則神秘地說:“這件事還隻是個開頭,後麵還有好戲呢。不過我還是先不說了,避免你們聽了感到恐懼。”

“什麼,恐懼?”柳月飛緊張了,也更好奇了,“那你稍微透露一點點信息吧,讓我們也有個心理準備,別到時得知全部真相時,神經受不了。”

“這樣吧,別的我不多說,我隻說一句,你們回家後,就去查查電子地圖,看看這裏是什麼位置。”

莫武問:“地圖上能看出名堂來?”

韋小培扭扭嘴角:“就看你們有沒有聯想能力了。”隨即三人分手。

當天夜裏,韋小培也上網查看地圖,其實他對塌橋的原因了然於心了,通過查地圖,更把一切都看得更透了。他忍不住自言自語:“哇噻,老師傅,你們的動作也太大了啊,就不能再等一些日子嗎?”

接下來韋小培就等吳局長的反應了。果然才過了一夜一天,吳局長就打電話來了,電話一通就咋呼道:“啊呀呀,小培同學,你分析得一絲不差,千真萬確是橋墩在動。”

“相信我的話了吧?”韋小培問。

“相信了,相信了。”吳局長連聲說。

韋小培又問:“是不是有強風,被風吹所致?”

“沒有刮風,風平浪靜的。”

“擺動的幅度大嗎?”

“不是很大,但明顯能辨別得出來,根本不用儀器,肉眼就看得出。”

“的確,現在擺動幅度不大了,那是有原因的,是上麵的震動消失了。但已經可以證明確實橋墩會動,你們也相信事實了。”韋小培作了總結。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吳局長非常不解。

韋小培反問:“局長有什麼看法嗎?”

“我在懷疑,橋樁打在土裏,下麵的土層密度不夠結實,本以為是粉細沙層和粘性層,誰知有可能是流沙層或淤泥層,土質有流沙性質,一旦地質結構有些橫向的擠壓,就會全麵發生流動,當然就會帶動橋柱一起移了。”吳局長畢竟也是科班出身,很快就從專業的角度找到了橋柱移位的地質因素。

韋小培沒有否定也不認可,他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下麵的土層不結實,那麼其他橋墩為什麼沒有發生移動呢?”

“這很好理解……”吳局長仿佛胸有成竹,立即找出原因。“因為其他橋柱都建在岸上,隻有這根橋柱鑽樁的地方是一個小池,想想吧,這個天然水池已經存在多少年了,下麵的泥土受著水的浸泡,天長日久,下麵的土質自然就形成流質狀了。”

韋小培笑起來,“吳局長,如果按這個理論,那麼江湖中的橋還怎麼造?哪一條江哪一個湖不是天長日久了,水底下麵的土難道都成了流質了?南京長江大橋,錢江大橋,這麼多年來還怎麼跑火車?至於跨海大橋更不能造了吧?”

吳局長遲疑了一下,說:“其實我也感覺這個推論有些牽強,但除此之外,就隻有一種可能性了。”

“你是不是懷疑,下麵有地下河,橋柱其實鑽透了地麵與地下河之間相隔的表層土了,也就是說橋柱隻插在不到二十米的土層,下麵是漏在地下河的穹頂或者水中了?”

吳局長一聽很驚訝,“是啊是啊,你也想到這一點了吧?”

“這怎麼可能呢,如果下麵是地下河,那麼當初鑽樁時已經鑽透了,混凝土貫注下去,不都流走了嗎,橋柱怎麼澆得起來?既然橋柱能順利澆注成功,說明鑽的橋樁孔底下是實的,沒有往任何地方洞穿,也不會通進地下河。何況下麵有沒有地下河,早就經過地質勘探,這裏地下河是肯定有的,但不是在這個位置,據我所知,地下河是從橋柱西邊兩百米處流過,絲毫不對橋柱有任何影響。”

吳局長的推論被韋小培一一推翻,這一下沒什麼依據了,隻好問道:“那,小培同學,你是否知道這個原因呢?”

韋小培卻沒有直接說出來,建議道:“這樣吧,吳局長,雖然我不認定你的推論,但你可以把這個推論寫成報告,就當是一個調查結論了,因為你作為安監局長和事故調查組組長,總要拿出個調查結果來,這個報告拿出來,可以暫時讓你過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