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三夢》結構論(1 / 2)

聚沙成塔尋珠築夢——淺談木魚囝囡小說《浮生三夢》之結構藝術(營造工坊/文)

“結構”是作者對作品內容的組織和安排形式。古典名著《紅樓夢》千回百轉、層層疊嶂,呈現出盤根錯節的“園林式”結構;《三國演義》“陳敘百年,該括萬事”,擰成魏、蜀、吳三股“麻花辮”式的結構;《西遊記》由取經前和取經路上兩部分構成頭小尾大的“串字型”結構;《水滸傳》連環鉤鎖、百川入海,形成單線發展又前後聯係的“梳齒狀”結構;《**梅》以點帶麵,波及開去,編織成“網”狀結構……

同為古典白話長篇章回體小說的《浮生三夢》以唐亡為引線,以宋一統天下為終局,中間穿插五代更替與十國興衰,結構上博采眾長,又自創新體——“基因鏈”式。女主人公“符苓”遊曆“十國”為線索X,男主人公“柴榮”建功“五代”為線索Y,線索X與Y就像一對染色體,時而並行,時而交叉,螺旋形延展成一條基因鏈,推動故事情節不斷向前發展。故事總體架構宏大,亦可從多角度、多側麵去梳理,這裏主要談談小說鋪陳至今已初見之格局:

【三個夢:奠定情感基調】

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三”代表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教世界觀給予我們的啟示意義。外國文化中,但丁的《神曲》采用“三”之建構,有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共三十三篇,又用三韻句的形式,構建了西方神學上的“三位一體”。《浮生三夢》中的“三”亦有“多”的含義,通過大大小小的多個夢境,呈現出一個宏大而完整的世界觀。

然而,這個三也是實指的“三”,即作品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三個主體的夢:理想未實現而上下求索的“白日夢”,理想恐怕不能實現而猶豫彷徨的的“暗黑夢”,以及理想將要實現而尚處黑白之間的“灰色夢”。三個夢有序推進,相繼呈現,將作品大致劃分為三個部分:《花未央》《草陰蔭》《日月明》。

《花未央》——描寫女性為主的“花”的夢。情感基調昂揚向上,唱響的是相識、相遇、相戀的青春之歌,描摹的是萬事萬物的初始狀態,歡喜鼓舞,心有所待。分敘三個時空:1-12回敘“梁唐晉”三朝事,為整套作品奠基,此後的情節皆於此有所關涉;13-60回敘蜀國事;61-120回敘荊南國事。

《草陰蔭》——刻畫男性為主的“草”的夢。由男女主人公產生誤會為矛盾出發點,從國家(藩鎮)間征戰兼並作為時代大背景,情緒氛圍轉入鬱結狀態,如人到中年,憂心徘徊,心有所慮。男女主人公由合變離,女主因緣際會先至南漢(121-160回),又至南楚(161-200回);男主於北方建功立業,輔佐北漢,建立北周(201-260回)。

《日月明》——構建理想神性的“樹”的夢。情節上以南唐、西蜀、北漢為主要攻伐對象,敘寫大宋肇基,一統天下的故事。(261-365回)

【七曜神珠:追尋科學真理】

唐末宋初,五個朝代、十個國家間征戰攻伐,如果不遺餘力地一一寫盡,那就不是小說而是記流水賬了。小說有意識地設置七顆神珠散落在七個主要的故事發生場所,通過主人公不斷地找尋,將不同地域的故事“珠連成串”,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