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岐山的善後工作在陸續進行,不過沒敖丙什麼事。他現在在西岐過著悠哉而痛苦的生活,而其痛苦的根源是——
吃飯。
一開始並沒出現這個問題。敖丙來到西岐當天和之後的兩天受到武王的熱情招待,所吃的都是西岐最好的酒肉,雖然比不上龍宮的山珍海味,也還湊合著吃。不過武王又不是奢侈的紂王,宴會不能天天開;敖丙很通情達理,他對宴會的酒肉並不留戀,而且他覺得,自己和闡教門人吃同樣的飯沒什麼問題。
但是問題大著。
第一個問題是:一天吃幾頓飯?
敖丙在龍宮的時候,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正餐之類的不計,有時候在東海裏悠哉地遊蕩,邂逅一條美麗的鮫人,當成點心一口吞下,也是不錯的際遇。而住在西岐的闡教門人為了融入百姓的生活,雖然吃著小灶,每日頓數卻向當地百姓看齊。
西岐百姓一天吃幾頓飯?這是個很有曆史深度的問題。最初,人們不會種植糧食,靠打獵為生,打到獵物就吃到撐,打不到就餓幾天,根本沒有固定的頓數。後來,偉大的神農出現了~~他教會了人們怎樣種植糧食~~~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們終於可以固定就餐時間。不過這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到底一天吃幾頓飯好呢?或者是幾天吃一頓好呢?
經過大家的討論,一致決定:一天吃一頓飯。
一天一頓飯的曆史持續了一段時間,漸漸有人提出了意見:一天隻吃一頓飯好餓啊,我晚上餓得睡不著怎麼辦?對此,許多人表示隻吃一頓沒有壓力,另外有人表示雖然有壓力但隻吃得起一頓。於是那些感到餓又吃得起飯的人,改成一天兩頓飯,早上一頓,下午一頓。這樣,一頓混雜兩頓的日子開始了。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技術的進步,能吃得起兩頓飯的人越來越多,一日二餐漸漸推廣開來,但一日一餐也人數眾多。而敖丙當時所處的西岐,正處於這個一二一的階段,至於一日三餐的時代,那還很遙遠。
也許他該慶幸闡教門人是屬於吃得起兩頓飯的人群。
第二個問題是,吃什麼?
敖丙在家吃的是生猛海鮮,而眾所周知,闡教門人的是簡樸的,是不挑剔的,是吃素的……負責給他們開小灶的韋護,號稱絕活是弄出一百種不同口味的白菜燉白菜。他是這樣說的,卻沒這樣做。敖丙來得巧,西岐剛被魔家四將圍城幾個月,貯存的肉幹鹹菜之類的被吃得相當幹淨;然後又一場六月飛雪,城內外新鮮的蔬菜和岐山腳下的商兵一起凍死了,現在所剩的,隻有韋護竹筒裏的白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