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上,五百軍士十分惹人注目,尤其是李治錦衣華府,還砸了華麗的馬車,很多人都停下來看李治。
在人群中一個老人,突然跌倒在地上。李治看到後急忙上前扶起,程懷亮想攔著的時候已經晚了,這個小屁孩,就不怕遇到行刺?
“爹,您怎麼了?”一個中年漢子滿臉愧疚的看著老人,在他的後背上,一個四歲左右的孩童也在哇哇大哭。
李治看了看老人,臉色慘白呼吸急促,急忙把求助的目光看像程懷亮。
程懷亮大步走進人群,看著程懷亮一身戎裝,很多人自覺的讓開,“頭上布滿虛汗,身體顫抖,臉色慘白……”
軍醫官第一時間跑過來,拿著藥箱就要給老人診脈,被程懷亮一腳踢開,“不用診脈了,是餓的,那點薄餅和水。”
軍醫官放下藥箱,急忙從行囊裏掏出一張薄餅,遞給李治,又把水囊交給李治。
喂老人吃了點東西,喝了幾口水,老人才悠悠轉醒,看著李治手裏的薄餅和水囊,忍不住吞了幾口口水,但醒了之後堅決不吃了。
“貴人,能把薄餅給我的孫女嗎?”老人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
李治不住的點頭。把薄餅遞給了背孩子的漢子,順便還找軍醫官多要了幾張。
“老人家從哪裏來?”李治問。
“晉州。”老漢回答的依舊有氣無力。
晉州?李治的小拳頭攥的死死的,“晉州刺史於道遠是幹什麼吃的?不知道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嗎?”
“開倉放糧?”老漢苦笑連連,“沒殺了我們就不錯了。該死的老天爺,也不睜眼看看,這該死的世道……”
李治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些百姓,他們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穿著粗布的衣裳,背井離鄉。為的就是將來能有一口飯食,將來能養活一家老小,他們不知道下一站是哪,也不知道這一站的終點是哪%……
“老人家這是要去往何處?”程懷亮問,答案其實已經在程懷亮心中。
“長安。”老漢如實回答,“災民太多,蒲州的粥已經不能滿足災民,隻能去長安,如果有命在或許能過上幾年太平日子。”
“老人家,何為太平日子?”程懷亮又問。
“能吃飽、能穿暖,交得起賦稅,養活得了全家足矣。”回答的十分中肯。
“老人家,您不用走了,現在就帶著家人回到蒲州城,修正幾日,帶著您認識的人會晉州。”程懷亮伸手指了指李治,“這位就是晉州刺史兼並州大都督晉王殿下,來這裏就是賑災的,要給你們打井、給你們黍種、糧食,讓你們平穩度過這個災荒之年。”
聽程懷亮這麼說,老漢急忙挪動顫抖的身體,跪拜李治,其餘的難民也是一樣,大呼萬歲。
“晉州的百姓們,你們也看到了,晉王殿下來賑災了,帶來了黍種和糧食,咱們有救了,不用拖家帶口的去長安,有沒有和老漢一樣,先回蒲州城,之後隨晉王殿下一起回晉州的?”老漢和兒子一起對著周圍的人群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