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古代是一個很神奇的時期。

“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中國共同語。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麵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

上麵的一段話是百度上查到的,據說是真的。也就是說,在1955年之前,是沒有統一的語言的。

秦始皇,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軍事家。首次完成中國統一,秦朝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可是,有沒有人知道,秦始皇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始皇“祖籍”甘肅,淡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甘肅和河北的家鄉話不相同。之後,秦始皇的故宮,是在陝西,那的話又是不一樣,跟別提統一之後的各地進諫,一定也是不一樣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那個時候,是統一了語言,還是有了翻譯呢?如果是有翻譯,那麼為何在曆史上沒有記載呢?

自秦朝到清朝,曆朝曆代,都沒有為地方語言愁苦。打個比方,在早朝的時候,所有的大臣來自五湖四海,有經科舉考上的,有別人舉薦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可以知道的是,他們的家鄉話肯定特厲害。那麼,他們覲見的時候,皇上一口一個家鄉話,大臣要仔細地聽著,這不亞於剛去英國上學的中國大學生。同樣的,大臣說話的時候,皇上是怎樣理解他的話呢?

唐太宗李世民,他最顯眼的就是有一麵鏡子和一位皇後。鏡子是魏征,皇後是長孫。可是有人想過嗎?李世民是陝西人,魏征是河北人,而長孫皇後,是河南人。不說魏征和李世民都是北方人,說的話就算是不一樣,也相差不多。可是,長孫皇後卻是河南人,不管她再怎麼賢良淑德,自己丈夫聽不懂他說的話,都不管用呢。而且,如果有翻譯,他能打擾人家夫妻嗎?這會被砍死的。

所以說,古代人,這厲害程度,不可丈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