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當塗縣令叫李陽冰,是李白的族叔,這幾天,他得知李白醉酒入江中撈月淹死的消息,自然歎息不已,本想親自去看看,現在聽衙役稟報,說采石、青山兩鄉為李白屍.體葬地發生爭執,來打官司,便決定親自來斷這個案件。
這天采石,青山兩鄉各來了很多人。一升堂,李陽冰叫采石人先說。采石人說:“李白先生,千古奇才,俊逸超群雖然一生坎坷,但他豪放爽朗,從不介意。他以詩為伴,以酒為友,詩傳天下,名播四方。晚年留連當塗山水,並且最愛采石翠螺。定住翠螺山後,鄉鄰弓以為榮,以親人相待。今不幸溺水而亡,鄉人無不為之流涕。本想把他葬在翠螺山,使其英名與山共存。無奈青山鄉民竟將屍體撈起,並欲葬於青山。李白生居之地也應該是李白死眠之處。望大人詳察明斷,我等鄉民將感激不盡!”
李陽冰頻頻點頭,又叫青山人說。青山人說:“李白先生屬意當塗山水,最愛我青山。李白每來青山,或尋謝太守遺跡,或林間抱琴醉臥,鄉民皆仰見其風采,並且常有吟湧之詩留此。這實為我鄉榮幸。今入水而死,屍體不順流而下卻逆流而上,此事並不悖於情理。依我鄉人愚見,其屍體逆水而流大有緣由,這是因為李白先生最愛我謝家青山,隻因死時倔迫倉促,未及留下遺言。所以死後猶能騎長鯨,搏水域,逆流而上。青山為李白死葬之地,這是昭然可見。若葬於他處,使其九泉之下魂靈不安,那才是我們罪過呐1望大人應允下民請求,我等鄉民與李白先生都將感恩不盡。”
李陽冰聽後點頭稱是。但他覺得此事很不好辦,一時委決不下,隻得暫且退堂。采石人說得對,可青山人也有他的道理。經過深思熟慮,才想出個折衷的辦法。於是他再次升堂,說:“太白生前愛采石,采石之民亦將他視為家人,理應在此立碑建墓。然其入水死後。屍體逆水而至青山,亦可見其生前宿願。本堂現判為:在采石翠螺造衣冠墓,建太白祠,永享祭祀。而在青山上立碑建墓,將太白在彼處下葬,使其長眠青山之麓,以遂其願。”結果,這場糾紛就這樣了結了。
所以,凡是當塗人都知道:青山有個李白墓,采石也有一個。而采石是衣冠墓,青山則是真身墓。
真是個有趣的故事,太白並沒有死,那具屍體隻不過是他的肉胎而已,他的真身其實是找到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相鄰之處,當年王家的王寧稱之為大千世界的相通之處,真是有意思的稱呼,但是在我們眼裏隻是通往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而已,就這麼簡單。安倍晴明說。
你們的世界都是懸而未決的,我們隻能當作傳說來傳頌,隻是一者衣衫墓,一者真身,他到底會將那把寶劍放在那裏呢?直江九太郎問。
青山不死,綠水長流,說的便是那座青山,因為那裏是通往另外一個世界的通道,李家的人一定會把那把寶劍放在那裏,想必那裏必定是危險的凶地,李泰利不是一個善良而又心軟的人,你認為他會為了一個養女將自己生命守護的東西輕而易舉的告訴我們嗎?他是想引我們去那裏。安倍晴明說。
隻是,他不知道,國師也不是凡人。直江九太郎說。
安倍晴明笑了笑,老臉上潔白的皮膚看上去有些慘淡。
車子朝著青山開去,浩浩蕩蕩,直江九太郎花了大價錢將自己家族的精英子弟前往中國,這一次就算是破釜沉舟也要將那把寶劍帶回日本。
孫莊,孫德祿在祖祠裏手中捏著一炷香,身後站著許多人,張朝天,賴良才,卓別離,而後便是孫孝,賴川東,還有慧眼,所有人都拿著香,對著祖祠裏的人三拜,而後上香。
終於來了,這一天。孫德祿說,說完便將香插進了香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