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兩個難聽的名兒。
時候沒有意識到這名字有多難聽,改名字是長大後的事了。
他們從與母親生活在一個莊園內,除了他們母子三人之外,還有幾名下人,但他們兄弟二人對下人們來,並不是主子,而是與下人們平起平坐,甚至
——不如下人。
下人對母親來,是用來使喚的。
而他們對母親來,卻是用來折磨的。
因此,活得不如下人。
自懂事起就被關在莊園內,他們並不太了解外界,也就不知道這人世間正確的母子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在他們看來,母子關係就是——聽從母親的一切吩咐,不聽就要挨罰。
母親對他們的懲罰,可不是用木棒打一頓就能了事的。
記得有一回,母親出門好幾未歸,他與大哥好奇外麵的世界,便偷偷溜出去玩了一,隻因為平時偶爾會聽見下人們議論外界,比如哪一家店鋪新開張了,哪一家飯館很美味,這些下人都能體會的,他們體會不到。
年少的他們,內心深處滋生出一種名為‘不甘心’的情緒。
所以他們偷溜出去了,而這麼一出去,也讓他們見識到了繁華人間,短短一的時間,增長了不少知識。
比如,正常母子關係應該是,母慈子孝,其樂融融,而不是像他們家一樣,母親是主人,他們是下人。
比如,正常人是不會養蛇和蠍子的,躲都來不及。
再比如,孩子是不會一直被關在家裏的,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可以讀書習字。
莊園以外的世界,竟是如此豐富多彩。
他們忽然就不想回去了。
“哥,這外麵是不是比家裏好玩?”
“是啊,有意思多了,平時總是聽其他人這外麵的新鮮事,今終於有機會自己出來看看,這麼一比較,咱們家真是太了。”
“那我們就不回家了吧?”
“不回家?那我們上哪去吃飯?在這外邊吃東西是要給錢的,你有錢嗎?”
“沒有,但是別人有,我們可以從別人那裏拿。”
那時的他真是單純,不懂人情世故,隨便拉了個路人就管人家要幾文錢,夠買兩個包子就成。
路人自然就把他們兄弟二人當成了要飯的。
“叫花子,去去去!一邊去。”
直接要,要不到,那就隻好不問自取了。
他走到了賣包子的攤子前,假意要買,但老板揭開蒸籠的那一瞬間,抓了幾個就跑。
“哥!快跑!”
他們年紀腿腳快,很快就把追上來的老板甩開了,坐在街角享用‘戰利品’。
“好吃。”他聽著大哥感歎,“比母親煮的蛇湯蛇肉好吃多了。”
“我沒吃飽,我再去拿幾個?”
他並沒有意識到偷東西是多麼惡劣的行為,母親可從來沒有教過他們,不能偷雞摸狗。
大哥聽他又要再去偷,十分讚同道:“我跟你一起去,我們多拿幾個。”
他們興致勃勃地商量著,除了肉包子之外,還要拿糖葫蘆、豆沙包,這些他們從來沒吃過的東西。
可還不等他們有所行動,母親派出來的人便將他們找到了,將他們強行帶走,回到了莊園之內。
原來,母親外出回來後,得知他們私自溜走,大發雷霆,將他們抓回來之後,命人用繩子捆上了他們的手腕,把他們吊了起來。
不僅僅是吊著,她手中還揮舞著鞭子,毫不留情地抽打在他們身上。
他與哥哥年紀,扛不住打,便開始求饒。
母親並沒有因此心軟,反而罵罵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