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給廣州政府發電期間,又以北伐軍總司令的身份接見了孫傳芳的代表葛敬恩,江浙人民代表魏炯,經過多次協商,雙方達成如下協議:
一、孫傳芳部立即撤退,開始退兵之前一日,即為雙方停戰之日;
二、浙江之政治、軍事等,完全聽國民革命軍決定;
三、停戰之日,即將孫氏境內被封黨部或拘黨員開釋,並許國民黨在聯軍境內,自由公開進行其準備國民會議之工作;
四、言和之後,互相提議,一致對外。
蔣介石在談判之後,電複廣州大本營張靜江、譚延闓,請示其談判條件可否通過。並在電文中陳述自己的意思,認為孫傳芳有必亡之勢,故而對其條件可放寬。廣州政府複電,同意蔣介石的建議,準許其以總司令的名義與孫部進一步商談。經過幾次戰役,蔣介石處在這種情況下,也有求和的願望,他深信國民政府對民眾的影響,隻要孫傳芳能按照條約上所注明的,允許進行國民議會之工作,那民眾自然就會起來,國民革命軍就可以不費一槍一彈入贛。
蔣介石與葛敬恩會晤後,蔣尊簋以浙江代表身份與蔣介石會麵。蔣尊簋,字伯器,浙江諸暨人,早年赴日本官費留學,與東方人傑蔣百裏被日本軍界稱為東方“二蔣”,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騎兵科。孫傳芳統轄五省後,蔣尊簋任浙江省政府委員,他在此位積極推行地方自治。蔣尊簋與蔣介石、孫傳芳、盧香亭均為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
蔣尊簋對自己的能力還是有信心的,他找到蔣介石,開門見山說:“孫傳芳現在有些清醒了,他隻要保住五省的體麵,你若是給他個台階下,有些事情還是好商量的。”
蔣介石說:“國民革命乃形勢所趨,也非我一個能說了算,走到這一步,已經不是什麼體麵不體麵的問題,隻要孫傳芳先撤退鄂贛各軍,準許我黨公開活動,各界組織自由籌備國民會議,餘事好商量。”
蔣尊簋說:“如果是這樣,我看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孫傳芳也口口聲聲為了民眾,不能再流血了。我可以對你明說,這次我來也是孫傳芳的意思。現在戰局僵持不下,這樣下去,哪還有個頭啊。”
蔣介石說:“隻有一條,孫傳芳若同意我們的條件,那他就盡快把撤兵的日期定下來。”
蔣尊簋回到九江,還挺高興,想到自己平息戰火,看來和平有望。至於下步,對付奉張問題,隻能走一步說一步。
蔣尊簋沒想到,剛還是主和的孫傳芳,轉過臉來就不承認,他對蔣尊簋說:“蔣介石要我退兵也可以,但是他不能搞什麼國民黨,現在不僅是國民黨,還有共產黨也跟著起哄,到處煽動,將來我退到哪裏去是個頭呢?”
蔣尊簋聽到此話,使出書呆子氣,他說:“蔣介石也有道理,他搞國民黨也是一個民主的黨派,可能有議會,也並非他一人說了算。他要公開黨部,組織籌備議會,我以為這也是很文明的。大帥切不可義氣用事,把到手的和平丟掉。”
孫傳芳哪裏還能聽進去這些話,對他來說,什麼議會不議會的,地盤就是本錢。蔣尊簋見說服不動孫傳芳,隻得回轉,在途經塗家埠時,還特地去看望了盧香亭,本意是打算說幾句心裏話,一到盧香亭那裏,隻見殺氣逼人。盧香亭根本不讓蔣尊簋講話,大罵蔣介石和國民黨,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可罵來罵去,也說不出個國民黨究竟是個什麼黨。
蔣尊簋哭笑不得,知道盧香亭探到他見蔣介石,八成也能猜出他來此的用意,見此狀,隻能隨便聊幾句,趕緊溜開了。果然,就在蔣尊簋走後,盧香亭對自己的參謀說:“你馬上給我盯住蔣伯器這個家夥,我看他就是蔣介石的探子。”說到這兒,盧香亭兩眼突然冒出凶光,又說:“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你趕快找幾個可靠的人,找機會把蔣伯器給幹掉算了。免得到時留下後患。”參謀深知蔣伯器本是不願打仗而已,若就這樣不明不白給殺了,到時真要出什麼事,自已也難說清。況且,蔣尊簋現在還是浙江政府委員,勸盧香亭先消消火,說那蔣尊簋是不是國民革命軍的密探也說不清,再說兩國交戰不殺來使,若就這樣把蔣伯器給搞掉了,對手會借此大作文章,到時反而對自己不利。
一席話,把盧香亭說活動了,放棄殺蔣打算。古人言,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此話不假,若不是盧香亭參謀的幾句話,蔣尊簋的命就算丟定了。
蔣、孫雙方和談無望,江西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蔣介石分析了戰局,各路將軍也都做好了決戰江西的準備。
北伐軍對南昌的合圍之勢已經形成,總攻的前夕,蔣介石再次與入贛的各軍製定了軍事計劃,為“肅清江西計劃”得以全麵實施,又調劉峙為總預備隊,統轄第一軍的炮兵團。北伐軍兵分三路,合圍南昌,中路軍以樂化車站為攻擊目標,然後向北與李宗仁的左翼軍夾攻塗家埠之敵。右翼軍指揮官為朱培德,統轄第三軍和魯滌平的第二軍,目標是占領南昌。劉峙的總預備隊隨戰勢進程,隨時準備參戰。
蔣介石先聲奪人,下達總攻命令前,通電全國,發表了討伐孫傳芳的宣言,全文長達幾千字,曆數了孫氏的惡行及北伐革命軍要鏟除所有軍閥的決心。蔣介石這篇文采飛揚的戰鬥檄文一經發表,全國振奮,一時間大有洛陽紙貴之勢。
10月30日,蔣介石以北伐軍總司令的名義,下達了總攻擊的動員令,令稱:
“我軍此次總攻擊,務將孫之勢力撲滅,使軍閥餘孽不致蔓延,即帝國主義者亦必震懾而不敢發,則時局方得捩轉,革命乃可成功。凡我革命軍人須知,我不殺賊,賊必殺我,寧為玉碎,毋為瓦全,能為最後之犧牲,始博最後之勝利。”
革命氣勢大有風卷殘雲之勢,讓蔣介石高興的是,川係地方軍閥楊森,附義於廣東國民政府。蔣介石特命楊森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楊森,原名淑澤,號子惠,四川廣安人,二十歲時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受軍官教育,並加入了同盟會。軍校畢業後,任新軍排長、連長、營長等職,二次革命投川軍熊克武部,後棄武經商。
11月1日,蔣介石直接指揮國民革命軍三路人馬,對孫傳芳發起總攻擊,肅清江西計劃全麵實施。
左翼軍總指揮李宗仁所轄第四軍十二師張發奎部到達箬溪後,28日馬上奉命赴白水街接防。賀耀組獨立二師在王家鋪集中。總攻擊的命令下達後,各軍奔赴南潯路。第七軍向德安,第四軍十師和賀耀組的獨立二師向馬回嶺前進,2日清晨,第七軍先頭部隊進抵德安市郊。
德安位於南昌和九江之間,此舉乃是切斷南昌西北的湖北和南昌東北的安微的退路,德安之戰對攻打九江和合圍南昌都是非常重要的,若德安守敵,孫傳芳部進可增援南昌,退可將南昌與九江拉開一道防線,極可能使北伐軍肅清江西的計劃破產。為此左翼軍總指揮李宗仁,也是下定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攻克德安。
德安守軍是孫傳芳軍陳光祖一部。第七軍先頭部隊與聯軍守敵僵持幾個小時後,協同主力部隊進行最後攻擊,陳光祖終不敵而向東逃竄。張發奎師見第七軍攻下德安,士氣正旺,率三個團向馬回嶺急進,協助賀耀組師搶攻馬回嶺。據報,馬回嶺守敵為顏景崇、上官雲相、馬登瀛三個旅,而顏景崇實力很強,手下士兵多來自山地。馬回嶺亦為天險要塞,守敵據險設防,工事堅固,顏旅為守軍三個旅的主力部隊。
該攻勢對張發奎第十二師極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