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41 諸將血誓結集長沙 鐵團喋血汀泗破敵(3 / 3)

北伐軍將士們,士氣正盛,可現在南方時值酷暑,大軍多在山野露宿,隻有利用造飯時間從事休息。

武漢戰事門戶甚多,汀泗橋更為鄂南第一門戶天險,西南北三麵環水,東麵高山重疊,東西橫貫河流水深浪急,南北隻有粵漢鐵路橋可通行,橋上架有重重鐵絲網,橋北更是山陵起伏,隻有橋南豬姆岡小高地,稍稍平坦,為入鄂的要道。

吳佩孚得報,平江失守,嶽陽被克,北伐大軍直逼汀泗橋。

8月21日,吳佩孚部署過南口同國民軍的戰事,急急趕到漢口。次日,他窮凶極惡地來到前線,將指揮部設在賀勝橋,公開叫囂說:“三個月之內,我不消滅南軍叛逆,誓不為人。”說起來,吳佩孚縱橫南北,戰無不勝,就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若不是馮玉祥捅他後腰一刀,他也不至於敗走海上。不過,試看當今,他吳佩孚不是也獨攬中原了。吳佩孚逐個數,也數不出那國民革命軍中有幾個將軍能與他抗衡的,因而這次從長辛店南下,大造輿論,很有些先聲奪人的氣勢。

吳佩孚說此大話,也是靜觀戰局的心得。北伐軍取得些勝利,突破那幾道防線,哪一個也比不上武漢的門戶更為險要,就憑借汀泗橋、賀勝橋的兩道鬼門關,他也要與北伐軍決一雌雄。吳佩孚來到賀勝橋,以圖固守,單等北軍大批部隊到來,進行大反攻。吳佩孚以湘鄂邊防軍第一師師長宋大霈指揮四個旅的兵力,據險死守汀泗橋,同時令京漢線上的吳俊卿和高汝桐兩個師,星夜兼程,南下增援。吳佩孚坐鎮賀勝橋,自以為得計。

北伐軍獲悉吳佩孚的陰謀,前敵總指揮唐生智意圖乘敵軍逐次南下,兵力還沒集中的情況下,速速拿下汀泗橋,即給予敵人各個擊破。他遂命第四軍從崇陽奔襲汀泗橋,第七軍直取蒲圻,會攻汀泗橋,第八軍沿湘江奪取嘉魚,側擊汀泗橋,在敵人援軍未到來之前,迅速占領汀泗橋。

這個計劃對北伐軍來說,須得實現。如果敵軍反攻,北伐軍可以借汀泗橋天險為阻北軍入湘的屏障。因為入武漢的賀勝橋,其險惡不亞於汀泗橋。

戰況對北伐軍進軍武漢來說,不是很有利,如能拿下汀泗橋,最壞的戰況也是同北軍湘鄂對峙,但如若進攻失利的話,北軍就可能扭轉戰局。正如吳佩孚所揚言那樣,三個月後,消滅北伐軍。

可想而知,汀泗橋戰役對第四軍的將士來說,壓力是很大的。

葉挺的獨立團得令後,以晝夜行軍一百六十裏的速度,來到汀泗橋南側。

第四軍第三十五團一營搶先來到汀泗橋附近,企圖占領橋南豬姆岡高地,經幾次中鋒,部隊終於拿下豬姆岡。敵人用炮火猛轟,一營長林祥不畏炮火,帶領部隊死守橋南陣地,打退敵人數次衝鋒。這時,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來到這裏,見一片汪洋,河水泛濫,地勢險要,顯然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

目前,第四軍的主力部隊不能集中,同時與第八軍也失去聯係,來到汀泗橋附近的隻有三十五團的一個前衛營和葉挺的獨立團,以及後來趕到的黃琪翔的三十六團。

情況非常危急,先到的部隊意見紛紛,見到如此形勢,認為還是等大部隊到來再做決定。

葉挺卻主張速戰速決,他說:“如果等下去,吳佩孚的援兵—到,可能就更難打下來了。如現在感到棘手,空等友軍到來啃硬仗,不如以快打慢。”

第三十六團團長黃琪翔,字禦行,廣東梅縣人,年僅二十八歲,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他接著說:“我也認為隻有速戰才可能取勝,汀泗橋天塹難攻,有目共睹,我看這仗該硬的時候就硬,但該智取的時候就智取。”

由於通訊不暢,葉挺不能兼顧其他,隻能以自己的兵力來部署,他說:“予敵以各個擊破,我主張全力奪取汀泗橋東端最高峰的敵人陣地,側擊其他低山敵人陣地,以兩處火力,就可以牽製敵人注意力。”

最後決定,十二師為右翼,葉挺的獨立團為鐵路的主攻,第三十五團進攻鐵路左,竭力牽製敵人。同時,要求三十六團在拂曉前,拿下最高峰的敵人陣地。

這時的第三十六團,整日行軍,趕到汀泗橋附近時,官兵們真是又累又乏,疲憊難當。黃琪翔作了簡單的動員報告後,命一邊造飯,一邊挑一些水性好的戰士,在離汀泗橋東端較遠的地方,秘密偵察河水的深度,何處可能徒涉。可是經過幾次測探,水位都沒及頭頂。黃琪翔正有些著急,準備想其他辦法時,一位當地的農民向導隊員,說他知道一處水僅及胸,可以徒涉。三十六團偵察隊長梁秉樞迅速率領士兵十餘人,在拂曉總攻開始前,冒著危險,涉過河對岸。梁隊長負傷,因河流湍急,一名排長讓水給衝走而犧牲。由於探得路徑,三十六團兩個營也先後徒涉過河。他們出發前,黃琪翔命令,為確保勝利,不驚動敵人守橋部隊,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開槍,盡量用刺刀。兩個營趁黑摸近汀泗橋最高峰,由於敵守軍為了視野開闊,大部隊都駐最高峰,而傾斜的腹地敵兵較少。

三十六團兩個營的官兵,徒手解決少數敵人後,已是拂曉前兩小時,敵人萬萬沒想到北伐軍能迂回到北岸來。北伐軍繼續前進,摸近最高峰陣地時,正麵主攻也開始了。敵人兩頭顧不上,三十六團很快就奪取了敵人四個山峰製高點,刹那間,槍聲大作,殺聲連天。正是拂曉,敵人多還不甚清醒,頓時亂作一團。三十六團孤軍作戰,官兵們都抱著有去無回的決心,因而越戰越勇,搶占最高峰敵陣地後,開始用機槍步槍向低山敵陣地猛烈射擊。

敵守軍糊糊塗塗把製高點丟掉後,開始動搖。

正麵三十五團和獨立團開始向鐵路兩側敵人猛攻,吸引了敵人大部分炮火,這些炮火都炸在鐵路兩側上。

時值第十師主力也陸續趕到,北伐將士們看到敵對岸的製高點在自己人手裏,越打越猛,27日天大亮時,敵守軍敗局已定。獨立團官兵甚是了得,有的遊水過河,有的衝過鐵橋,突破敵人正麵防守部隊,前仆後繼,適時三十五團也衝了過去,與對麵友軍會合。

至此,汀泗橋為北伐將士攻克。此役,俘敵軍二千餘人,俘軍官百餘人,擊斃千餘人。

北伐將士中也有三百餘人為自由捐軀。

北伐驍將葉挺,在這次戰役中可謂是立了頭功,不僅他對戰局作出正確判斷,而他身為獨立團團長,身先士卒,處處衝在前麵。當時北伐軍中,都以在四軍為榮,而四軍中都以在獨立團為最大光榮。葉挺打過汀泗橋後,仍率隊窮追退敵,他是想趁敵敗退之勢,鞏固戰果,免得敵人反撲。於是,獨立團又急進十餘華裏,殘敵聞風而逃。

獨立團攻占鹹寧縣城,並委任朱江為鹹寧縣長,告示百姓。

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得報後,對葉挺行為深為不滿,對參謀說:“此人雖有長處,可生性魯莽,太好勝了。這樣急進可能對部隊造成不良後果。”

參謀長問說:“能造成什麼不良後果?”

陳可鈺隻是輕輕搖頭,沒有言聲。原來那參謀長剛從汀泗橋前線回來,想到葉挺孤軍作戰,而且指揮得當,為了保證敵人不能反撲,勇猛追擊逃兵,他還本以為副軍長聽後該高興才是,不料卻說出這等話,但身為參謀,也不好多說。

陳可鈺隨後沿鐵路前進到達鹹寧時,所見兩旁水浸約三十華裏,一片汪洋,僅有一條鐵路可通行,心想若是在這種狹長路上遇到敵人的阻擊,前進就太不易了,大兵團又展不開,作戰很是因難。

陳可鈺倒也不虧為將軍,遂對參謀又說:“我是不太了解情況啊,葉挺到底是有軍事天才的,能見機進取。”

北伐軍采取了葉挺的建議,乘勝追擊,直驅吳佩孚的指揮所賀勝橋。守在賀勝橋的吳佩孚,對北伐軍已經不是敢不敢再小看的事了,得知汀泗橋失守,宋大霈全軍覆沒,真有些毒火攻心。這回他有些吃不準自己能力,急忙調衛隊團和他的起家部隊第三混成旅、劉玉春第八師、張占鼇的第十三混成旅等嫡係部隊,並重新收編汀泗橋下來的部隊,扼守賀勝橋。

吳佩孚似乎知道,這很可能是他今生最後一戰,若賀勝橋失守,武昌盡失,他將沒有落腳之地,自己雖同張作霖換了蘭譜,可如果自己連地盤都沒有,又有誰能容下他這個“光杆司令”。吳佩孚想到此,真是有些悲哀,遂命自己的衛隊每人佩置砍刀一把,並決定親自督戰,以挽回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