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第一章 江河三怪(一)(3 / 3)

韋大海在潘吉處買了好幾件東西,並從這個年輕人嘴裏得知其父從不收人家金錢,隻是嗜好古玩,欣賞其中的曆史文物和藝術內涵。聰明的韋大海自然明白這種貌似高雅的“嗜好”,正是官場通行的“斂財”的“潛規則”!摸到其中的奧妙,韋大海絕不笨。他試著給潘省長送了幾件漂亮且價值不菲的古玩,潘省長都照單收下,且誇韋大海是儒商,表示今後有事可以找他。當然潘吉父子並不知道韋大海在其中賺了大錢。單是這件元青花龍紋四係扁壺,韋大海一年後就以一億八千萬的價格轉讓給了國內一位大收藏家。他給了夏中華兩千萬酬金。以交流古玩為媒子,韋大海和夏中華成了潘省長家中的貴客。

坐在主人席上正品茗的,正是韋大海本人。他今年四十九歲,人長得瘦小而精神,黑黑的臉上一雙眼睛小而犀利。腳蹬一雙布鞋,衣著簡樸無華。全然一副藏山蓄水不外露的貌相。他這種慣常的打扮與他的發家史不無關係。那年他大專畢業後到深圳闖蕩,次偶然機會救了一位姓何的女老板命。女老板拿出三百萬來酬謝他,他堅決不要,在女老板苦苦懇求之下,他最終答應以借的形式接受這三百萬,三年後歸還。有了這三百萬,他看好全國許多工廠積壓大量布料,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看到布料大甩賣的攤子。他靈機一動,找到一家工廠廢棄的大倉庫,與廠家訂下十年的租賃協議。然後把倉庫進行簡單的裝修,破牆使倉庫成為臨街門麵房。然後,他用電話與一些布廠聯係,願意為這些積壓布料的廠家在布料專賣店代銷,傭金百分之五,一月一結算。許多廠家麵臨產品銷不出倒閉,聽到有這等好事,都迫不及待過來與他簽訂協議。這一來,倉庫成了布料專賣店。臨街冷清之地一下子熱鬧起來,半年下來,生意越發紅火,許多廠家蜂擁而至。韋大海適時又把代銷傭金提高百分之三,同時還把布價朝上提了一些。三年過後,到了應諾還那位女老板三百萬時,韋大海竟然在銀行有一千多萬存款。這時候,他中止了代銷協議,將專賣店分割成了一個個攤位出租,自己隻收攤位租金,由於這個倉庫自然形成了專業性市場,許多廠家和商販仍然願意前來買攤位。粗算一年,攤位費能淨收三百萬。擺定這些事後,韋大海如期還給女老板的不是三百萬,而是四百萬,他認為應該有一百萬的利息。此舉使女老板對他更為欣賞,向他承諾:今後如有需要,她會盡力相助。

韋大海騰出了精力,他回到家鄉辦了個水泥廠。八年中,水泥廠從原來的年產三十萬噸擴大到年產三百萬噸。他看中的不僅僅是水泥賺錢,更是因為國家有這樣的政策:地方政府必須為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大型水泥廠配備不低於三十年的礦石資源。韋大海深知,即使他不搞水泥,這些礦石作為發電廠的熟料,照樣可以賣好價錢。資源,才是他長期的“搖錢樹”。近幾年房地產調控開始,銀根收縮,房產價格下跌,許多地產商要麼倒閉,要麼看到苗頭不對另覓他途。而此時,韋大海卻向房地產業進軍。他與曾給她第一桶金的女老板發去信息,得到了對方首肯,已是國內赫赫有名的“何氏投資集團”董事長的女老板何璕,欣然與他聯手,由韋大海的“大海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海集團”)成為“何氏集團”的旗下公司。有了“靠山”,韋大海重金聘請幾位擅長於房地產業的專家,為他出謀劃策,具體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