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 3)

附錄

梁啟超年譜

1873(同治十二年) 2月23日,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

1876(光緒二年) 4歲 從祖父與母讀“四書”、《詩經》。

1878(光緒四年) 6歲 隨父讀完“五經”,就外傅張乙星學。

1881(光緒七年) 9歲 作文能綴千言。

1882(光緒八年) 10歲 年初,赴廣州應童子試,舟次吟詩驚座,得“神童”美譽。

1883(光緒九年) 11歲 初讀張之洞《軒語》和《書目答問》,始知學問事。

1884(光緒十年) 12歲 補博士弟子員。

1885(光緒十一年) 13歲 從廣州呂拔湖學,始治段(玉裁)、王(念孫、引之)訓詁之學,漸萌棄帖括之誌。

1886(光緒十二年) 14歲 從佛山陳梅坪學。

1887(光緒十三年) 15歲 從廣州石星巢學,並肄業學海堂,棄帖括而醉心於訓詁詞章。母趙氏以難產逝。

1888(光緒十四年) 16歲 為學海堂正班生,又為菊坡、粵秀、粵華書院院外生,與麥孟華、曾習經等同學。

1889(光緒十五年) 17歲 9月,應廣東鄉試,中舉人第八名,主考官李端棻以堂妹李蕙仙許之。

1890(光緒十六年) 18歲 春,入都會試,歸途經上海,購讀《瀛環誌略》等書,始知五大洲各國。秋,經陳千秋引見,拜康有為為師,退出學海堂,悉棄舊學。是年與汪康年結識。

1891(光緒十七年) 19歲 從康有為就讀於廣州長興裏萬木草堂,交康廣仁、曹泰等。冬,入京與李蕙仙成婚,寓於宣南永先寺西街之新會新館。始交夏曾佑。

1892(光緒十八年) 20歲 2月,祖父維清去世。3月,入京會試,不第。夏,偕妻南歸,居鄉讀書,於國學書外,購讀江南製造局譯書及美國人傅蘭雅《格致彙編》等,專心研究新學。

1893(光緒十九年) 21歲 3—4月間,長女思順(令嫻)生於茶坑村。冬,講學於東莞。

1894(光緒二十年) 22歲 3月,偕夫人入京,寓粉坊琉璃街新會邑館,交曾廣鈞、張謇等人。7月,中日戰爭爆發,目睹清廷腐敗,變法之誌愈堅。為《新學偽經考》毀版一事,在京多方奔走疏通。11月,歸粵。

1895(光緒二十一年) 23歲 春,與康有為同赴北京會試,落第;交譚嗣同、陳熾、沈曾植等人。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舉國嘩然,與康有為聯合十八省舉人上書光緒帝,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史稱“公車上書”。夏,協助康有為在京創辦《萬國公報》和強學會;次年1月,強學會遭封禁,流落北京蕭寺。

1896(光緒二十二年) 24歲 春,離京至滬,與黃遵憲、汪康年籌辦《時務報》。8月9日,《時務報》正式創刊,任主筆,發表著名的《變法通議》、《西學書目表》等文,影響巨大,時人始以“康梁”並稱。10月,從馬建忠學習拉丁文,常與譚嗣同、宋恕、孫寶暄等談論佛學。11月,回粵省親,曾赴澳門協助創辦《知新報》。12月,婉辭伍廷芳奏請出使美、西、秘國參讚之職。

1897(光緒二十三年) 25歲 春,返滬,途經武昌,晤張之洞,固辭其入幕之邀。7月,與汪康年、麥孟華等在上海創辦不纏足會。10月,創辦大同譯書局。11月,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聘,前往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初交唐才常、熊希齡,及學生蔡鍔、林圭等人。是年,與黃遵憲、夏曾佑等始倡“詩界革命”。

1898(光緒二十四年) 26歲 3月,因病離湘返滬就醫。旋因康有為之招,由康廣仁陪護入京。4月22日,於保國會第二次集會上發表演說,呼籲國人奮起救亡。5月,聯合各省舉人百餘,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製度。7月3日,得光緒帝召見,命呈《變法通議》,賞六品銜,令辦譯書局事務。7月,奏請設立編譯學堂。9月21日,政變爆發,避入日本使館,旋乘日艦逃亡日本。10月16日,抵達日本東京。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宣傳斥後保皇。

1899(光緒二十五年) 27歲 4月,送康有為離日赴美洲,旋約羅普往箱根讀書,學習日文。秋間,得華僑資助,在東京創辦高等大同學校,並於神戶籌辦同文學校,於次年春成立。12月23日,受康有為督責,往美洲。是年作《自由書》,始號飲冰室。

1900(光緒二十六年) 28歲 2—7月,居檀香山半年,從事保皇會活動,籌策自立軍起義。8月14日,自舊金山潛返抵滬,逗留10日,因自立軍漢口起義已敗,轉赴新加坡會晤康有為。10月17日,應澳洲保皇會之邀,自檳榔嶼遊澳洲。

1901(光緒二十七年) 29歲 2—4月,居澳洲。5月,由澳返日,抵橫濱。12月21日,《清議報》停刊。長子思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