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10年前動了寫這部書的念頭,四年前才動筆。不能不動筆了,因為和這部書同時代的那些前輩們都垂垂老矣,有的甚至已經離去,再不將其付諸於行動,將這點念想變成現實,我們姐弟倆會抱憾終生的。
這部書看上去有些雞毛蒜皮,完全不像傳統小說那樣靠矛盾迭起推動故事情節往前走。如果將生活比作海洋的話,小說裏麵的故事不過是海洋裏濺起的小小浪花。如果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的話,那麼組成浪花的無數顆小水滴則凝聚出一股股奇異的能量,構造出六七十年代教書匠的另一種特色——隱忍、達觀、智慧、詼諧、倔強。
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此書是從1964年寫起,至1979年結束,便是這16年光陰,也將1966年——1973年略去了。我們不去觸及那個時代的殘酷,不去重複彼時教書匠的淒慘。而是剔除這一層表象,將視野放在他們的生活常態上,記錄下他們在一次次的運動後,依然不屈不撓地活著,有滋有味地活著,以他們的美好與智慧裝扮了小城枯燥而多舛的畫麵。
將它獻給曾在艱難歲月裏苦中作樂的前輩,獻給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獻給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常常的,有些情節會自動跳出來,自覺加入到字裏行間,讓我們充分領略小說源於生活的美妙。隻是那些真實的故事,那些鮮活的生活,由於篇幅和能力所限,即使我們寫了這三十多萬字,也還有許多更精彩更感人的部分被漏掉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大的遺憾。
剛一提及要出版此書,立即得到中學乃至大學同學們的鼎力支持。他們出謀劃策,親力親為,從出版發行到為逗留在通遼的我們提供飲食起居,每一個細節都安排得妥妥貼貼。還有知名學者楊榮祥先生親自為本書寫序;通遼電視台的崔延輝先生、赤峰紅山晚報社的司曉欣女士為本書的版式設計和印刷做了工作;通遼林業局的馬誌軍先生特意跑到家鄉拍攝了大量的白塔照片。我們的父母和遠在西安的楊如惠先生,通遼的胡鳳格先生、高桂平女士、開魯的李寶德先生,也為小說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沒有他們的慧眼垂愛,就沒有這部書的今天。在這個充滿迷思的喧囂世界裏,這一份來自家鄉的真情厚意著實令人無比感動,在此謹致謝忱!
馬潔、馬健2012年5月10日於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