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年8月1號。
“好了,總算通過了初步測試,‘小東西’的核心體係總算是成了。”一個體型偏瘦的年輕人一邊伸展雙手,一邊向身後的靠椅躺下去。“這下總算可以偷點懶,讓‘小東西’幫我去分析那些讓人頭疼的數據邏輯了。”
這個年輕人叫馮浩,是22世紀裏麵一個最普通的智腦軟件維護員,開了一個智腦軟件維修店。所謂智腦軟件維護員,就像今天家電修理工一樣。未來的世界,軟件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智能,但也把智腦帶進了千家萬戶。隨著智腦功能的完善,智腦在個人生活中占有越來越中要的地位。但是智腦程序運行久了卻會出問題,就好像家電用久了也會出問題一樣。這個時候,就需要智腦軟件維護員來維護智腦程序。智腦的問題通常是用戶下達了太多或直接或間接,前後矛盾的命令給智腦,從而導致智腦出現功能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用戶下達了太模糊的命令,導致智腦分析陷入某種死循環。智腦軟件維護員的工作就是是通過分析智腦的數據庫,找到這些矛盾、模糊的命令,通知用戶,讓用戶決定如何修改。這個工作有時候很簡單,但有時候卻很難,關鍵看用戶數據庫的大小以及邏輯矛盾是否那麼顯而易見。
為了幫助自己分析和定位這些邏輯問題,馮浩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之餘的時間,開發了一款自用的智腦軟件,甚至還給這個‘小東西’加入了一套自己仿造人腦反應機製,琢磨出來的學習和思考體係。不過他還沒有意識到,由於自己不是專業的智腦開發人員,他的這個“小東西”和市麵上的智腦有非常大的區別。馮浩開始將今天的工作內容數據庫和“小東西”連接起來,讓它開始分析用戶數據庫中的邏輯問題。馮浩估計需要8個小時的時間,然後就去休息了——為了測試“小東西”,昨天晚上可沒有怎麼睡。
醒來一看,發現過了4個多小時,肚子裏麵餓的要命,然後隨便弄了點東西,一邊吃一邊向工作台走去,想去看看“小東西”的狀況。結果意外的發現,小東西竟然已經做完了,而且中間沒有出任何狀況。
“這可真是太好了,這樣我一個人就可以幹兩個人的活了,拿雙份的收入了。多出來的收入可以給我個人智能硬件升升級了。”馮浩一邊瀏覽著小東西的工作成果,一邊暗暗高興的想到。
“嗯?這個是……”馮浩突然注意到,小東西生成工作報告中最後的一條,“在所有的命令數據庫中都發現了可疑的邏輯序列?”小東西最後還附帶了這組邏輯序列數據。“真是奇怪的邏輯序列,好像是和控製權有關的。對了,會不會是公司為了修理而留下的邏輯後門,方便研發員修理用的?去問問‘磚家’去,他應該明白的。”說完將自己的疑問和這組數據,在一個小論壇上,給‘磚家’留了言。
‘磚家’是一個黑客,非常精通係統邏輯漏洞。他和馮浩的認識是源於在一個論壇上智腦邏輯的討論。馮浩的一些看法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而他紮實而深厚的智腦邏輯知識,和豐富的係統邏輯結構知識,也讓馮浩欽佩不已。磚家其實本身隻是一個教育機構的小講師,並沒有什麼太深厚的教育經曆。隻是由於空閑時間多,自己又偏愛邏輯設計知識,慢慢的才成為了一個基於係統邏輯漏洞攻擊的黑客。也沒有黑過什麼大型的網址,隻弄過一些小論壇,學校的主機之類的低安全級別的服務器。
收到馮浩提供的數據,他非常驚訝。他非常確定,這套數據采用的是一套邏輯病毒。由於是基於邏輯來設計的程序,所以編碼多種多樣。邏輯就好像是要表達的內容,而編碼則相當於語言。同一個內容,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語言來表達。這樣安全軟件就很難識別,因為就文字來看,都不一樣。安全軟件不可能去識別軟件具體的含義,隻能分析軟件是否包含帶有攻擊性的內容。而這個病毒攻擊的是係統的邏輯係統,並沒有什麼危險代碼。隨著進一步的分析,讓磚家更加興奮的是,從這套代碼,他看到編寫者對係統邏輯有非常深的認識。而且,他還發現,這套代碼采用的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邏輯攻擊方式,按照正常情況,這種方式是無效的,需要某種激活條件。磚家很快就搭起一套自己的實驗係統,來運行和分析這套邏輯代碼。一邊測試,一邊和馮浩聯係:“小浩,在不在,你從哪裏搞來的,這可是好東西啊!”
馮浩這時正在整理小東西的工作成果,看到磚家的答複,立刻回複:“信不信由你,我是在普通的智腦係統裏麵發現的。不過沒有看過高端智腦係統,不知道會不會有。”
“什麼,普通的家用智腦係統嗎?什麼公司的?”
“你等等,我查下……”馮浩回頭開始翻看小東西的分析記錄。“你還真猜對了,是智腦係統巨頭,AI公司的,竟然全部都是AI公司或者其子公司的。對了,這段邏輯代碼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