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許州分裂太宗議政選將帥(1 / 3)

偽國傷亡逆首憑城抗唐軍

詩曰:天下初安猶動亂,許州分裂起烽煙。

出師兩勝難平叛,且待新英續凱旋。

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失政,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群雄並起,六十四處煙塵,三十六家稱王,幹戈紛亂,欲謀神鼎。

當朝重臣唐國公李淵遭妒排擠,出任太原府通守,因而鬱鬱不得誌。其次子李世民天生龍鳳之姿,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禮賢下士,豪傑皆仰之。風塵俠士虯髯公與李世民對弈鬥智,自感弗如,驚讚不已,推斷曰:“爾乃天下真君主,吾不可與之爭雄也”。虯髯公遂遠避海域,另圖霸業

當時,李世民縱觀天下大勢,高瞻遠矚斷定:時機難逢,宜斯時興兵南下,以圖大業。他苦諫其父出師逐鹿中原。唐公李淵在李世民和謀士的慫恿鼓動下,終於太原起事。數年紛亂爭戰,天下歸屬李唐。公元618年,李淵身居龍位,國號唐,年號武德,為唐高祖。

天下初定,唐高祖三位龍子為爭奪太子寶座,互相傾軋,勾心鬥角,遂發生玄武門之變,同室操戈,血濺宮廷。淫亂宮闈,居心險惡,首先發難的英王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誅,唐高祖遜位當太上皇。南征北戰,功勳卓著,素懷“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的秦王李世民,於公元627年雄踞金鑾殿,尊為太宗皇帝,年號貞觀。虯髯公果然料事如神,有先見之明。

唐太宗李世民乃聖明之君,天下歸心,人才濟濟。文有魏征、房玄齡、徐懋功、裴寂、李勳、長孫無忌、褚遂良、袁天罡、李淳風等;武有李靖、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裴行儉、柴韶、馬周、史嶽、殷開山等。唐太宗知人善用,納諫如流,勵精圖治,勤政理國,除弊興利,民心歸順,初顯貞觀之治繁榮景象。

斯時,中原平定,黎庶安居樂業。但邊域夷邦蠢蠢欲動,時有騷擾唐地黎民之舉。太宗雄心勃勃,幾次召集群臣,議政國策,誌在安內攘外,永固江山社稷。

這日,太宗早朝議事,文武百官叩見完畢,遂侍立金階兩旁,恭候議政國策。聖上龍顏顯怒,輕啟玉唇道:“許州督軍宇文化吉反叛,建立偽許國。差人下來戰表,欲奪我大唐江山。那位愛卿願意掛帥平亂耶?”

話剛落音,柴韶千歲出班奏道:“為臣願率師討賊,望聖上恩準。”

接著,秦懷玉、馬周、史嶽、殷開山、裴寂、袁天罡相繼出班請纓討賊。

唐太宗龍顏大喜!遂傳旨:柴韶、秦懷玉為正副元帥;馬周、史嶽、殷開山分別為左右先鋒官、押送糧草官,裴寂、袁天罡為左右軍師,點兵十萬,戰將二十員,擇日啟程平叛。

唐師來到許州地界,柴元帥傳令紮營用飯之後,召集眾將入帳議事。眾將參見一畢,柴元帥說:“今到偽許國地界,諸位請說高見,如何從速破敵?”左軍師裴寂開言道:“待明日叫戰對陣,先探知敵方虛實,即可商議對策不遲。”

右軍師袁天罡進言:“我師數日行軍,偽許國必然知悉。依我愚見,敵方既無動靜,令人可疑,唯恐敵方趁我行軍疲勞偷襲我營寨,不可大意為好,”眾將認同。

柴元帥即傳令:秦懷玉、馬周、史嶽各領戰將五員、人馬五千,夜晚潛伏,嚴陣以待。其餘人馬後營枕戈假寐,但聞鼓炮,神速出擊,配合作戰。

許國偽國君宇文化吉原為隋煬帝駕前寵臣。隋煬帝巡遊江南,宇文化及揚州逼宮縊死隋煬帝。天下烽火連天,宇文化吉見大勢已去,搖身倒戈投於唐國公李淵麾下。李唐初立,唐高祖封宇文化吉為許州督軍。他怨恨被唐帝大材小用,遂懷野心,在許州橫征暴斂,廣積糧草,招兵買馬,養精蓄銳,以待時機叛唐改朝稱帝。至高祖退位,唐太宗坐朝,宇文化吉認為羽翼已豐,時機已到,遂叛唐自立許州偽國,自封國君,下戰表對抗大唐,企圖奪取新興大唐江山。

一日,偽國君宇文化吉得到探子稟報:“李唐發來十萬大軍以柴韶千歲、秦懷王為正、副元帥,率領剿伐我許國,聲勢不小。”宇文化吉聞報,上坐銀安殿,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群臣參見一畢,宇文化吉言道:“我許國正欲興兵進取李唐,李世民小兒竟發兵犯我。眾位愛卿,如何打退唐軍以固吾許州孤家霸業,進取中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