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快樂與幸福 ——

享受人生,自由自在

很多人一邊抱怨享受不到自由,一邊對生命中僅有的可以抓住的自由視而不見。一邊說自己被束縛,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一邊放著可以自由自在做的事情不去做。

有時自由很簡單,隻是人們自己把它搞複雜了。有時候自由要付出的代價也並不大,隻是人們對自由太好高騖遠了。用有限的生命,盡情地去享受人生中那僅有的小小的自由吧!

告別競爭:不要為攀比而活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這個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裏,人們往往都向往發展,追求“往高處走”,這當然是很正常的!

但是,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我們還要清楚,人活著,是為了快樂和幸福,而不是為盲目攀比,盲目競爭。攀比心態,競爭意識,人人皆有,但是不可盲目,否則隻會導致心理失衡,害了自己。

青少年朋友,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花季的歲月,是成長的歲月,也是一段虛榮心強、愛攀比的歲月,就拿我來說吧!

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街,看中了一件價值99元的紅色運動服,媽媽見我那麼喜歡,便把它買了下來。我非常高興,心裏暗暗想道:我如果把它拿到好朋友麵前炫耀一番,他們一定十分驚訝。想到這兒,我內心一陣竊喜。

星期一,我高高興興地穿著剛買的新衣服來到好朋友可可的家門口,想叫她一起上學,順便讓她看看我的這件新衣服。

誰知,我剛進門,可可也拿出了她剛買的衣服,對我說道:“瞧!這是我昨天在‘美特斯邦威’買的衣服,價值120塊錢呢!一分錢也不能少,好貴喲!怎麼樣,很好看吧!”

我一聽,頓時妒火中燒,剛才想炫耀的勁頭全都沒有了。上學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120塊錢嗎?我一定要叫爸媽買一件更貴、更好看的衣服!

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我的思路,隻聽可可說:“劉一潔,我覺得你身上這件衣服蠻好看的呀!多少錢?”

我有氣沒力地回答道:“好看什麼呀?才99塊錢呢!”

“啊?才99塊錢呀!我還以為有多貴呢!”可可故意帶著譏諷的口氣說道。

中午放學,我氣衝衝地跑回家,非常生氣地對爸爸說:“可可在‘美特斯邦威’買了一件120塊錢的衣服,比我的貴又比我的好看!我不管,我想要一件比她那件更貴的衣服!”

爸爸一聽,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一潔,你昨天不是剛買了一件運動服嗎?你這麼小,就想和別人攀比,這樣是不行的!在學習上你們可以做競爭對手,可在生活中你們是不能攀比的!知道了嗎?”

爸爸的一番話,令我感慨萬千。的確,我還是一個年僅11歲的小學生,正處於花季年齡,是應該努力學習的時候,不應該和同學們相互比吃、比穿、比誰家裏最有錢,而應該比一比誰的學習好,將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長大比一比誰對祖國的貢獻多,這才是最主要的。

從此以後,教室裏出現了我和同學比學習,比進步的身影……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虛榮心,愛攀比,在擁有和享受一些東西的同時,又在努力奮鬥去爭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忘記珍惜現在擁有的,隻一味去追求他們所沒有的,最終弄得自己疲憊不堪。就如故事中的小女孩,僅僅因為自己的新衣服比朋友的便宜了幾十塊錢,就傷心不已。

當然,攀比不一定就是壞事情。有的同學愛攀比金錢和物質。他們常把眼光停留在金錢、衣服、日用品上,甚至比各自的家底;然而有的同學卻把攀比看作是在學業、功課上有益的競爭;在體育競賽上乃至同學間團結、班級間先進等方麵互不相讓,積極爭上遊。這兩種攀比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愛攀比金錢的同學往往是自小生長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中的,一切都追求高檔、奢侈和氣派。久而久之,形成了虛榮心理,以為無論什麼都要勝過他人,但是他們從來不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並非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得來的,而是伸手向父母要來的。

大多數父母的財富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勞動後才獲得的!但是這些同學並不理解幸福、富裕的物質生活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有一則新聞報道中有這樣令人心酸的一幕。

一家蘋果產品銷售店門前,一名女孩兒懷抱一台ipad,一臉慍色。而不遠處,一名中年女子蹲在牆角,手捏紙巾,低頭不時抽泣。

這名女孩兒即將去外地上大學,今天特意過來買數碼產品,她上來就要買iPhone4s、iPad3和macbook這“蘋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過兩萬元支出讓母親覺得有些吃不消。

看到母親不給自己買,隻聽女孩兒大喊一聲:“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說完便扔下母親,揚長而去。

顯然,這位女孩兒,買“蘋果三件套”隻是為了免於“丟臉”而已。其實,這樣的攀比擺闊,從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經開始。而一當家長不遂其心願,如這位女孩那樣“扔下母親,揚長而去”的,已讓人屢見不鮮。

當虛榮蒙蔽了求真的雙眼,當名牌充當了彰顯身份的外衣,當攀比之風在校園裏蔚然盛行,我們不禁要問:攀比從何而來?有人說攀比源自財富,有人說攀比源自虛榮,其實,攀比源自我們的貧乏。

攀比源自知識的貧乏。何謂學生?學者,習道術業之人也。知識本就是學生孜孜以求的寶藏,學業有成方為學者最引以為驕傲的珍藏。

學者因才學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傳世。古人醉心琴棋書畫,切磋六藝,今人卻沉迷於名牌豪奢,盲目攀比,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都是因為我們知識的貧乏。有識之士的滿腹經綸足以讓人矚目,無識之士便唯有依靠錢財的虛名為自己徒增亮色了。

攀比源於感恩的貧乏。受傷時最堅實的臂膀、失意時最溫暖的擁抱,父母已經給予我們太多,而我們回報父母的實在太少。我們是否看到父母在工作崗位上日日辛勞?

我們是否看到父母省吃儉用給我們帶來美味佳肴?我們是否看到父母的每一分、每一毫,都凝結著他們汗水的苦澀、四處的奔忙?如果我們看到,我們又是否忍心肆意揮霍、在金錢上做無謂的攀比爭高?

攀比源於感恩的貧乏。我們沒有看到,或者我們已經習慣父母的付出,不再懂得回報。上學讀書索要名牌手機,網上衝浪索要虛擬錢幣,迎接家訪索要豪宅庭院,在我們一次次向父母攤開索取的雙手之後,我們是否曾有些微的愧疚,愧疚辜負父母的愛,愧疚虧欠他們的良苦用心?

不要沉醉在炫耀財富的滿足感裏,因為那是以父母的辛勤付出為代價的;不要總是要求從父母身上獲得什麼,因為我們已經長大,我們要學會問自己,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攀比源於精神的貧乏。偉大的作家梭羅遠離塵世喧囂,從哈佛校園步入瓦爾登湖畔,在鳥鳴與清風陶冶下,聆聽自然,回歸真我。麵對貴族的奢靡,梭羅寧願簡樸地生活,並且自給自足——這也是一種富有,更為可貴的精神富有。

何須財富的裝飾?何須攀比滿足自己膨脹失控的虛榮?精神的富足已成為他們人生最好的注腳。在攀比的深淵裏越陷越深的人們,我們精神的花園是否過於荒蕪,是否更需要花朵的馨香?

攀比源於知識的貧乏,源於感恩的貧乏,源於精神的貧乏。

親愛的朋友,如果我們學富五車,請不要攀比,因為知識的華彩已足夠讓我們發光;如果我們心存感恩,請不要攀比,因為金錢的背後是父母日夜的辛勞;如果我們精神高尚,請不要攀比,因為物質財富的多少已無法將我們的價值衡量,相反,攀比隻能讓我們更加貧乏。

有時知足常樂也是幸福的根吧!為什麼我們的攀比隻在金錢之上,而沒有情感與幸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在沒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之時,同樣我們擁有的也是別人所沒有的!有時在攀比之時要看看自己真正缺的是什麼。

擺脫束縛:解開心靈的枷鎖

在當今社會,心與心的距離似乎很遠,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在自覺或不自覺間給自己的心靈加上一把無形的鎖。我們不敢表達內心真正的東西,仿佛心靈隻是維持生命的器官,再也不是那個所謂的人類正義感與愛心的發源地了。

尤其是許多青少年朋友,因為經曆的事情少,不會表達自己,不善於與人溝通,很容易出現認識問題的極端化,出現暴躁和敵對情緒,導致傷人或自殘的過激行為。

還有些青少年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容不下別人,這樣一來,必然帶來孤獨、寂寞和空虛的困擾。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態是形成心靈枷鎖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們一定要勇敢地擺脫束縛,打開心靈的枷鎖。隻有我們自覺地融入社會,走進人群,才能展現真正的自我,獲得自由的生命。

親愛的朋友,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

當我騎著車飛馳在繁華的城市中,我曾想過逃避,曾感到困惑。那時,我茫然、無助、孤單。但自從我遇到了她,我的生命就充滿了希望。因為我擁有了友誼。

曾經天真爛漫的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內向,沉默寡言。我常常獨自一人,對任何事情都不關心。更別說和別人玩或者參加班級、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了。

她是個插班生。她在我們班的第一次考試就獲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績,體育也很好。總之,她非常優秀。許多人都很羨慕她,包括我。

自從她在我們班出現,我就留心觀察她——個子挺高,皮膚有些黑,長得挺漂亮,很有氣質。不久,我發現她也在留意我,目光經常投向我這裏。

一天中午,她突然走來搭著我的肩膀說:“你好,同學。你別老是一副多愁善感的樣子呀!好像人人欠你幾百萬似的。不要總覺得老天爺對不起你,老天爺是很公平的。我從同學、老師那裏知道你的一些情況,我想……”

她沒說完就被我打斷:“我看不必了。你看我有救嗎?”說完我自嘲著向前走去。

她在後麵大喊:“別把心鎖起來!”

我停下腳步。她開心地跑過來,笑著說:“你把心鎖起來,怕別人看穿你的卑怯;你一個人獨坐在角落裏,扮演別人眼裏的酷角兒,別人不知道,你有多麼渴望融入同齡人的歡笑。

不要對自己那麼沒有信心啊。敞開心扉,看前方,不是沒有希望的。希望在拐彎處,隻是你不去追它罷了。”

我會心一笑,一股暖流從心底湧起。我和她手牽手一起向我們的目標走去,校園中處處歡聲笑語。我忽然覺得樹那麼綠,花那麼美。

從此,我們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學習上互幫互助,成績也都名列前茅。我和她一起參加了學校舉辦的運動會,並取得了優異成績。我真感謝她,是她解開了我心靈的枷鎖,帶給我希望和快樂,讓我找回了自我。

別給自己的心靈上一把枷鎖,敞開心扉,讓友誼的春風,托起我們飛翔的翅膀吧。

人之初,心靈宛若小溪般的清澈,散淡而隨意。隨著年輪的增長,心靈深處便慢慢地滋生了一把把枷鎖,讓我們與煩惱和無奈不期而遇。

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正是如此,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有了這些枷鎖,變得茫然、無助和孤單。這就是我們許多青少年朋友遇到的真實問題。

形成我們心靈枷鎖的原因有很多,有來自外界的,也有我們自身的。一般來說,人格的形成都是主體同環境互相影響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封閉、抑鬱的環境裏,同別人交流比較少,他就容易給自己的心靈加上一把鎖。如果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比較開放,與別人的交流比較多,那麼他的心胸就相對比較開闊。

目前,我們許多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因此,他們心目中隻有自己,就會形成“自我中心”的自私性格,受點委屈便斤斤計較,不肯接受和容納別人。

另外,由於青少年朋友從小很少遭遇挫折,一旦遇到一些小的失敗,就容易無限誇大,出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變得顧慮重重,畏首畏尾,不自覺地給自己的心靈上了鎖。

人來到世界就是為了好好地生活。日月光華普照,星辰璀璨奪目,春風拂柳,百花開了又謝,河水源遠流長,都是大自然贈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可是每個人在生活的過程中並沒享有同樣美麗的心情,因為有著許多不同的經曆,決定了人的幸福與痛苦。其實幸福與痛苦是相對的,有人卻因為一時的小挫折就把自己的心靈打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並套上沉重的枷鎖。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本來就是曲曲折折的,就是再平靜的水麵也會泛出波瀾,也不會由自主地流淌,再沉穩的山峰也有起伏,說不定哪天也有山崩地裂的壯麗時刻。

河水再怎麼柔弱,也要承載乘風破浪的萬噸巨輪,從不抱怨命運的不公。山峰再剛強再青翠,也總是以歡迎包容的姿態,攬住承載生命的一灣灣碧水,擁抱一處處怡人的風景,從不曾俯首言難,也不曾居功自傲。

其實水與山同樣有著孤獨的寂寞和無奈,山向往水的柔情和隨心所欲,水向往山的挺拔和綿延秀麗,但是它們不可能因為向往而彼此替代。所以它們總以沉穩的心態去坦然承擔麵臨的一切。

人生的航程原來也是如此孤零又壯麗,淒清而又熱烈地從黑夜的此端駛向黎明的彼端。如果在黑夜的行駛中感受到了淒苦和無助,那麼心靈也許披上了沉重而苦痛的枷鎖,就再也感受不到黎明的欣喜和希望。

等到一顆心逐漸歸於平靜之後,等到經過了挫折和打擊之後;懂得了生活的負重和世道的艱辛本身就是一種對於人生的磨礪;懂得了生命的過程本身就有激蕩和平和及絢麗和平淡;一切經過之後,就會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並不拒絕去品嚐。

付出的時候雖然有點辛苦,但當我們雙手捧起象征著豐收的果實時,心靈的枷鎖一定被打開。這時的心情該是一種怎樣的暢快淋漓呀!不過這其中需要我們有很大的力量和勇氣及過人的智慧和耐心。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切終要返回大地,消溶於那片渺茫深沉而寬容的土地。再多的夢想、再多的偉績、再多的遺憾、再多的留戀、都將深埋於泥土之中,永享這種芬芳。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不能讓自己的心靈處於清純的生活裏,還有什麼不能走過的溝溝坎坎。

把握擁有的分分秒秒,用廣闊的胸懷,超人的智慧,豁達的態度,熱愛的激情開啟心靈的枷鎖,唱響生命的凱歌,不再讓自己的心靈感到孤獨無望。

朋友們,當我們陷入困境時,隻有擺脫那些身邊的羈絆才能絕處逢生;當我們躊躇不前時,隻有拋開包袱才能勇往直前。

在機會前,會有羈絆,會有迷失;在命運前,會有枷鎖,會有天塹。懂得把握命運的人會堅定自己的信念,無所畏懼,竭盡全力;胸無大誌的人卻會顧慮重重,膽戰心驚,迷失方向。

或許,我們會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或許,我們會在他人的隻語片言中迷茫,缺一雙飛離困惑的翅膀;但我們隻願能在黑暗中找到那心靈之燈,聽從心的召喚,能在人心惶惶時,擁有生命的鑰匙,解開那心靈的枷鎖。

擺脫心靈的枷鎖,是勇者無懼,在驚濤駭浪中,避過險惡暗礁,直駛滄海;是行者無疆,在茫茫沙漠中,尋找清泉和綠洲,征服自然。

擺脫心靈的枷鎖,是踏過剛愎自用的泥潭,是飛躍“閉關自守”的深淵。擺脫心靈的枷鎖,是甩開陳年老賬,不願意氣用事。擺脫心靈的枷鎖,是獨具慧眼,是明辨是非。在芸芸眾生中,不願隨波逐流,不願人雲亦雲。

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要真正擺脫心靈枷鎖,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麵:

一是要開闊視野。平時可以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參觀一些名人、偉人紀念館,多聽英雄人物事跡報告會,這些活動能夠使我們從親身經曆中領悟到很多人生道理,從而使我們更好地擺脫心靈的枷鎖。

二是要多和同學交往。多和人交往,不僅能夠使我們的人際關係良好,還可以使你對不同的人與事,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很多豐富的經驗,我們也會從中明白許多對與錯的道理。

三是要寬以待人。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如果我們總是斤斤計較,對一些小事耿耿於懷,不僅與同學搞不好關係,還會使我們產生一些盲目的行為,甚至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因此,要寬容地對待同學,這樣大家都會喜歡我們,從而,我們也容易擺脫心靈的枷鎖。

四是要培養自己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在平時的課餘活動中,多參加集體活動,在與人相處時應該熱情、直率,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於“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從而,我們就會擺脫心靈的枷鎖。

五是要豐富自己的課餘文化生活。學習過後,要多參加一些文娛活動,拓寬自己的興趣愛好,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樣,我們就會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壓力,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心靈的枷鎖自然也就擺脫了。

另外,作為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遠一些。如果我們能夠把眼光放遠,心胸拓寬,事事從長遠考慮,處處以集體為重,這樣,我們對一些人與事就會容忍和接受了。

青少年朋友,當我們想放下包袱,輕鬆地向前走去的時候,就會發現,清晨的陽光依然燦爛。青少年朋友,擺脫心靈的枷鎖,走進陽光,我們的心就會永遠充滿希望和激情,快樂也會永遠伴隨著我們。

簡單生活:簡約也是一種時尚

不看電視、不上網、不住大房子、不大規模購物、不駕車等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經濟壓力。甚至跑到沒人的山野,除了吃飯、睡覺享受自然風光外,什麼也不做……這就是最新流行的、最時尚的新簡單主義生活。

在消費主義的背景下,我們青少年朋友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沉重,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社會的誘惑太多,我們的欲望太多,名牌換也換不完,明星追也追不盡。我們在各種追逐中逐漸迷失了自己,開始越來越力不從心。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今天一大早,我就被鬧鍾吵醒了。於是帶著蒙矓的睡意,悄悄地換上衣服,刷牙洗臉。

等我走到客廳,才發現廚房的燈是亮著的。走近一看,原來是媽媽已經在為我做早餐了。

在燈光的照耀下,我猛然發現媽媽的頭上多了幾根白發,又想起她為了我付出這麼多,一種感動立刻從心底溢出來。

“醒來了啊,早餐已經做好了”說著。媽媽端著碗從廚房裏走出來。我又注意到,媽媽的手因為十幾年的操勞而長滿了繭子……

“今天的麵條裏我加了兩個雞蛋,很有營養的,記得把它吃完。”媽媽又補上一句。

“哦,知道了。”我應道。我一邊吃著熱騰騰的麵條,一邊感覺到媽媽的愛隨著這些熱氣一起滲進我的心裏,也流遍了我的血液。

的確,我就是個這麼容易滿足的人。我並不需要媽媽把我生得多麼漂亮,也不在乎爸爸有沒有能力送我出國讀書,隻是媽媽一絲關懷的眼神,爸爸一句鼓勵的話,便可以使我一整天充滿力量,認真學習。

讓我們每天都快快樂樂地生活!

簡單一些,快樂就多一些,幸福就多一些。正如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那樣,為自己小小的幸福而感動著。

擁有一顆平常心,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紛紛擾擾、充滿誘惑的時代。能把握自己、不至於迷失實屬不易。

有人說我們是人,有著七情六欲,生在紅塵中自然會有紅塵煩惱,不像動物沒有感情。其實,這樣說也不對,動物也有感情,被捕、被殺它們同樣恐懼,失去妻兒,它們也會傷心。所以,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不是感情,而是人的欲望太多。

在欲望的驅使下,我們開始了不斷地追求,迫使自己不斷地向上攀登。當我們高高在上時,我們發狂地喜悅,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不久我們就會感覺到,表麵浮華的快樂,很快就會被背後的寂寞與孤獨吞噬。我們發覺擁有名利的同時,我們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也許是親情、愛情或友情。我們的心並不因為我們的所得而平靜、而喜悅。也許,這就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吧”!

每個平凡的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偉大的誌向,這是人的本能,通過努力我們可以實現它;但我們成功之後,成為一位偉大的人物,再想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卻很難很難。

人們不是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嗎?一個放在很高很高位置上的東西,我們想要把它拿下來,放在地麵卻很難的。所以,擁有簡單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生活是曲折的,多舛的,我們每個人生活的際遇都不一樣,都不是自己能夠左右和掌控的。生活無論是挫折也罷,煩惱也罷,是困惑還是誘惑也罷,它都像影子一樣伴隨我們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