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了空自小在佛門的熏陶下長大,從未起過爭鬥之心,就算是被人欺負了,了空一向來也是以忍讓為主。
“了空,你來接著為師繼續說下去。”
“是,師傅。”老和尚的話,將了空從回憶中拉了出來。
“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了空想了下後,娓娓說道。
“師傅,不知弟子答的對不對。”了空說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見老和尚沒有回聲,於是便開口問道。
老和尚沒有聲響。
“師傅!”了空加大了音量。
老和尚依舊是沒有聲響。
這回了空沒有再喊了,而是就這樣靜靜的看著老和尚,看了好久,好久!
“阿彌陀佛。”終於,良久之後,了空還是喧了聲佛號,站了起來,了空知道,從小將自己養大的師傅....坐化歸去了。
慢慢走到老和尚的身邊,了空輕緩的背起老和尚,走出了正殿。
出正殿大門往左前方走大概二十步處,有一顆枝繁葉茂的百年香樟樹,了空曾不止一次聽老和尚說過,這顆香樟樹是他初來到這座寺廟裏的時候種下的,而他當年種下這顆香樟樹,就是為了今後能有一個埋骨之處。
將老和尚輕輕的放在香樟樹旁,了空返身走回正殿中,等折回到原處時,了空的手中多了一柄專用來清雪的鐵鏟和一件金光閃閃的袈裟。
袈裟是老和尚最鍾愛的物件,陪伴了老和尚一生過半的歲月,平時就被老和尚放在佛像之前。
出家人,講究的是無欲無求,用鐵鏟在香樟樹下挖了個深坑後,了空用袈裟包裹著老和尚,將老和尚平穩的放到了深坑裏。
默默念誦幾遍超度經文之後,了空把深坑重新填了起來。現在,在了空心中,老和尚是香樟樹,香樟樹既是老和尚,他們已經是一體了。
.....
了空將鐵鏟放回正殿之後,一盤腿坐到了老和尚原先坐的那個蒲團之上,“嘟~”,拿起小木錘,了空翹起了木魚。
老和尚的坐化雖然讓了空很悲傷,但是生老病死乃是人世間的基本準則,了空自懂事起就跟著老和尚學習佛法,所以比一般人要看的開很多。
況且以老和尚的修為,了空相信老和尚一定是了卻了凡塵、摒棄了肉身成佛去了,這對修了幾近一輩子佛的人來說,是最期盼的事情。
“嘟~”“嘟~”“嘟~”的木魚聲按照一定規律持續響著...
然後...到了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木魚的敲擊聲又突然停了下來。
了空輕輕放下小木錘,從蒲團上坐了起來:“到了用齋飯的時間了。”幾年下來,每天遵循著重複的生活規律,讓了空對時間特別的敏感。雖然老和尚在今天逝去了,但每天循環的生活規律,還是不會改變的。
破舊的寺廟裏有著一處專門用來洗衣做飯的偏殿,雖然每逢下雨天的時候,外麵下大雨,偏殿裏下小雨,但了空與老和尚卻還是一直勉強用了下來。
“哐當~”推開破臉不堪的木門,了空走進了偏殿裏。熟悉的將鍋架在灶台上,從水桶裏舀過一勺水,從米袋子裏舀出一碗白花花的大米,將水和大米倒在鍋裏用木鏟搗勻,從一旁下雨時不漏水的地方抱起一把柴火放到灶台邊,先將一根柴火點燃塞進灶台裏,然後將其他的柴火慢慢依次塞進去。
....
不出多時,香噴噴的米飯味彌漫了整個偏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