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世子把人一丟下便走,弄得溫宥娘聽說後隻得將人接進了莊子裏在內院裏安置了下來。
等那兩母子洗漱了一番,前來拜見溫宥娘,溫宥娘才知道是誰。
“奴家姓周,乃江南城人士。今日得娘子安置,特來拜謝。”說話的女子聲音軟綿綿的,倒真是江州一帶的口音。
溫宥娘聞言道:“周娘子客氣了,你們母子既然是世子托付與我,我自然也要照料妥當方行。隻是不知周家娘子上京來可是為了何事?是尋親還是訪友?”
周家娘子溫聲道:“奴家是前來尋親的。說來能到京中還全賴世子給我們孤兒寡母做主。”
原來是死了丈夫的,看樣子約莫是在夫家立不住腳,這才動了上京尋親的心思。
想不到孟世子這人也會做點好事,溫宥娘默默地想,隨後這一點想法就被周家娘子接下來的話給打碎了。
“奴家要尋的是弘文書院裏的餘先生。世子說小娘子的嫡親弟弟與餘先生相熟,以兄弟稱之,這才將奴家母子托付與小娘子。”周家娘子又道。
聽到這要察覺不出不妥來就不是溫宥娘了,同時對這周家娘子的身份,溫宥娘心中就有了譜。
當初餘慶年有一位青梅竹馬,約莫大他三歲。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因兩家親近,因此就訂下了婚約。隻待餘慶年年滿十六,便成婚。
然而哪能料到,餘慶年在十三那一年,竟是父母雙亡。至少便要守孝三年。
當然,若隻是守孝三年,兩人的婚事也早就成了。餘慶年守完孝,恰好十六,正是到成婚的年紀。
隻是餘慶年頗為迂腐,竟是要守疊孝,先守完父親的三年,再守母親的三年。這加起來就是六年了,然而六年後餘慶年不過十九,孝道的名聲也得了。可訂婚的娘子卻已經二十二了去,已經算得上是大姑娘了。
雖說在大隆十八九歲,甚至二十歲才成婚的娘子也有,然而拖到二十二歲,也確實不像話。
又因餘慶年不肯熱孝成婚,惹得未婚妻家中對餘慶年十分不滿,最後沒辦法之下兩家解除婚約,讓自家女兒另嫁別門。
當然,如今周家娘子能帶著孩子被孟世子帶回京,故事且並未完。
周家娘子本就對餘慶年有情,便是餘慶年當初說要守疊孝,她也願意等的。隻是家中父母不允,這才被迫嫁他人。
要說周家娘子父母為她再選的夫婿,雖不如餘府富裕,然而也算是富庶之家,再嫁的夫君也算得上是人品尚可。
唯一不好,也就那男子在半年前因病過世了。沒了夫君的孤兒寡母在伯叔較多的夫家,就如沒了根的浮萍,自然處處受打壓。
因此得遇孟世子出手相救,讓她們母子脫離苦海,才前往京中來投奔餘慶年。
溫宥娘挺想問一句,為何不去尋自己娘家,但一想孟世子尋這對母子來的目地,就決定閉嘴不言。
隻讓冬梅帶著她們母子又去見了六太夫人,夏荷才跟溫宥娘道:“姑娘,那不是小郎君,是個小娘子。”
夫君死了,又生的是個小娘子,許多人家重男輕女,也難怪在府中難以立足。
溫宥娘低聲吩咐,“你去讓跟她們母女一道的那婢女來我這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