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從張無忌占領了杭州之後,方國珍為元廷運輸糧食的生意已經完全沒有做下去的可能了。
以前,張無忌隻是堵住了長江下遊,糧食還可以從鄱陽湖沿著信江經過鉛山、上饒、玉山到達衢州,然後順錢塘江而下,途徑杭州,直達錢塘江口的明州,轉而用海船運往大都。
現在,張無忌占領了杭州,錢塘江的水路可以說已經被張無忌掌握,這條糧道一斷掉,方國珍其實已經陷入了沒東西可運的地步了。
方國珍對張無忌的要求當然是全力滿足,本來因為明軍截斷錢塘江,自己的運輸生意已經做不下去了,難道要自己出兵去趕走杭州的明軍嗎?
現在張無忌給方國珍易總運輸移民的生意,方國珍當然是喜出望外,這下不用南下福建去跟那些福建佬打生打死地爭地盤了。
方國珍有一點不是很明白,張無忌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人流放到“小琉球”(台灣的古稱)去?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台灣),目的是從那裏擄掠一些土人回大陸作為農奴使用。
如今,張無忌卻要將好好的百姓流放到那裏去。
方國珍是個江湖人,也是個生意人。想不通的問題,他就不會想,更不會去問張無忌。
張士誠倒是十分高興,他乘坐著方國珍提供的海船在海上漂泊了幾天,才來到了張無忌給他指出來的“最好的曬鹽場”——八掌溪口。
張士誠在這裏果然感受到了比淮南更強烈的太陽光,即使在海邊,空氣也談不上濕潤,果然是曬鹽的好地方!
通俗的講,曬鹽就是將海水曬成鹽的過程。有很多鹽場,通過圈圍海水的方式,在太陽下暴曬,使水分蒸發掉,逐漸結晶形成固態的鹽。這種製鹽方法方法又稱為“鹽田法”。
隻不過在兩淮,由於淮河泥沙的沉積,失去了曬鹽的條件,才逼得鹽民灶戶不得不改曬鹽為煮鹽。如果能曬鹽,當然不會再有人去費柴費鍋地煮鹽了。
張士誠視察了一番自己的領地之後,又乘著海船回到了大陸,他現在要做的有兩件事:一件是“勸說”兩淮的同鄉移民吳洲,另一件就是打仗,將俘獲的人口送到吳洲去充實自己的領地。
張士誠的第一批俘虜就是那些在德清縣失去首領的“苗軍”。
張士誠還是比較慶幸這些“苗軍”的桀驁不馴,如果不是他們四處胡鬧,堅持跟自己為難,張無忌也不會下定決心要收拾他們。
現在,這些家夥要被送到自己的領地上,為自己幹活,砍樹、開荒、種田,想一想張士誠就覺得世事真奇妙啊!
不過張士誠也想起了張無忌的告誡,“看看這些‘苗軍’。楊完者的祖上可是出自‘弘農楊氏’這樣的世家,如今連達識帖睦邇這樣的人都視之為‘苗蠻子’。做中國人還是做蠻夷?這就看你怎麼選了。”
張士誠在心裏對自己說道:“當然是要做中國人了,否則我當初起事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