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天寶八年十一月。
大明宮。
李隆基斜靠著身子,有些心不在焉,雖然好幾天沒有早朝,但看起來還似睡眠不足。
看群臣好像也沒什麼事啟奏,於是看了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心領神會“有事啟奏,無事…。”
正在這時李林甫急忙左跨一步道:“陛下,老臣有事啟奏。”
“哦?中書令何事?”李隆基懶洋洋的問道。
李林甫欲言又止,做出猶豫樣子。
“中書令有什麼難言之隱?”李隆基問道。
“陛下,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老臣隻是不想讓皇上掃興罷了。”
“何事?快快道來,朕已經準奏了。”
“是,陛下。”李林甫麵無表情,心裏卻暗自高興。
“陛下,是邊疆傳來的軍情。”
“哦?什麼軍情?是不是又有哪個小藩國對我大唐不敬?”李隆基坐正身子,說到軍情他登時來了精神。
“陛下真是料事如神,老臣在昨日接到安西府軍報,吐火羅葉護失裏怛伽羅遣使上表,說是朅師王在不久前已依附於吐蕃,困苦我小勃律鎮軍,阻我軍運糧之道,朅師王請發安西兵,助其破此凶徒。”
李隆基大鄒眉頭:“又是這吐蕃在後麵撐腰,看來前年高將軍給他們的教訓還是不夠啊,難道小勃律的榜樣他們還沒學好?”
李隆基並不在意一個小小的朅師國,他最痛恨的就是這吐蕃。
吐蕃地處西南高原地區,山路崎嶇,行軍太難,,再加上中原的士兵不適應高原氣候,唐軍幾次討伐都無功而返。
李林甫察言觀色道:“陛下,眼下我們還不能大舉進攻吐蕃,但這區區朅師小藩國還是任我們拿捏的,我大唐先斷吐蕃軍羽翼,再降服吐蕃也不過是時間事情罷了。”
果然,李隆基聽了這話眉毛舒張。
“中書令,你身兼安西大都護之職,如何出兵這等小事就不需向朕奏明了,我隻需要結果。”
“陛下,聖明,我這就去安排,請陛下靜待捷報。”
“好了,還有什麼事嗎?”李隆基有些不耐煩。
群臣不言,亦不敢言。
但凡有大事上報皇上,都必須先和中書令“研討”一番,再決定要不要向皇上奏報,否則,就被中書令視為異黨,異黨皆被鏟除,中書令現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高力士也很會做人,馬上宣布退朝。
李隆基在高力士挽扶下離開朝堂。
李林甫給陳希列遞了個眼色,兩人相視而笑。
***
安西都護府。
“聖旨到,節度使高仙芝接旨。”監軍邊令誠領著一個小太監來到軍府前。
高仙芝率判官封常清、副將李嗣業、別將段秀實諸將領接旨。
小太監清了清嗓子:“門下:有吐火羅國譴使上表,朅師小藩國附於吐蕃,困我朝小勃律軍鎮,阻其糧道,擾我邊軍……,此舉乃犯我朝天威,遂命高仙芝率安西行營軍助吐火羅國破此凶賊……。”
“臣高仙芝領旨。”高仙芝急忙上前接旨,雙手微顫,有些激動,剛剛還在和眾將討論怎麼對周邊那些小國用兵呢,怎麼會如此之巧。
“這是天助我也。”高仙芝心裏暗想。
高仙芝命部下帶小太監去休息,便馬上招呼眾部將研討用兵朅師事宜。
“前年我軍攻打小勃律,凱旋而歸,為防止吐蕃軍又做出不規矩的小動作,我軍留一府軍鎮守小勃律,不久前柳都尉傳來消息,說是朅師國經常劫其軍糧,我派小兒前去打探虛實,好將此事上報聖上,沒想到吐火羅國更上心,現在連討詔都下來了,此乃天意,我軍當立馬備好兵馬糧草,討此亂賊”高仙芝望向諸將。
“此賊必討之,但征討朅師國必過蔥嶺,蔥嶺時下山高地寒,不利於行軍,末將認為,待到三月下旬,山上冰雪融化後才是最佳出兵之時。”副將李嗣業道。
“此去朅師國,固然艱險,但兵貴在神速,不得耽擱,況且,此到小勃律的路途我軍已然熟悉,末將認為沒有多大風險。”黑個子封常清起身道。
“封將軍言之有理,李將軍就不需要擔心了,此事就這麼定了,諸位將軍做好行軍準備,五日後出發。且記住,此事當保密,不宜宣揚。”高仙芝含笑看著封常清,知我者莫過於常清也。
李嗣業看了看段秀實,示意他再勸說一下高仙芝,但段秀實也隻能聳了聳肩,表示無能為力。
***
安西都護府,龜茲城外來了一隊人馬。
在隊伍的最前頭是一個二十歲上下的年輕翩翩公子,胯下一匹大紅馬,手中一杆刺頭長槍,精神抖擻,一身西域民族的打扮;左後邊是一個老者,年紀將近花甲,頭戴貂皮茸毛,騎著一匹亮毛黑馬,也是威風凜凜,右後邊是一個青衣少女,口唇淡紅,細眉柳腰,一雙雪亮大眼左顧右眺,俏皮可愛,腰間配一把青月長劍;三人身後跟著二十幾個壯漢,還有十幾頭駱駝背上拖著許多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