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林曉玲走上前台,麵對上百名的記者。
對於大眾而言,林曉玲這個名字頗為陌生,不過在影視圈裏有一定的名氣。
她雖然隻拍了兩部文藝片,但每一部都在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這還不包括她拍攝的那部叫做《姐姐》的紀錄片,曾經引起過不的反響。
觀眾或許對那部紀錄片有印象,卻不會特意去記導演的名字。
事實上,林曉玲想多了,記者們對導演的興趣不大。
他們更為關注的是張凱莉和李雪建等一眾演員,讀者感興趣的是這些演員十年來的生活。
有些演員依舊活躍在熒屏上,有些演員則消失在觀眾的視線裏,他們目前的處境如何,在做什麼工作,這才是能夠增加銷量的報道。
比如張凱莉,她本身是話劇演員,以前在煤礦文工團工作,現在的單位是實驗話劇團。
九七年女兒出生後,她這兩年沒有接戲,隻是偶爾演出話劇,如果不是《渴望》的續集,她或許還要休息一兩年。
除了這些老演員,記者還關注那些兒童演員。
當年的兒童演員早已長大,有的在上學,有的已經參加工作,和演藝圈沒了聯係。
那麼是找他們本人出演呢,還是啟用新演員?
當初他們是孩子,觀眾不會深究有沒有演技的問題,隻會覺得心疼,現在他們沒有接受係統的表演學習,能不能演好角色還是個未知數。
林子軒的意思是看個人意願,願意演的就做一個短期的表演培訓,否則就找新演員代替。
有記者問起有沒有拍攝《渴望》電視劇版本續集的計劃。
華國電視台的代表回應不排除這個可能,他們打了一手好算盤,隻要電影獲得成功,電視台就會啟動《渴望》電視劇版本續集的拍攝。
續集的劇本脈絡有了,演員有了,拍電影搭建的布景道具都是現成的,能節省很多的資金。
而且,電影隻有兩個時,觀眾看的肯定不過癮,會對電視劇抱有更多的期待。
電影相當於給他們的電視劇預熱了,憑著《渴望》續集的名頭,廣告費就能收入幾千萬。
所以,不能看任何人。
華國電視台那兒可是精英雲集的地方,每年隻有最優秀的畢業生才有機會進去,不能老想著從他們身上占到便宜,那不現實。
終於有記者關心起導演來了。
第一個問題就相當尖銳,為什麼不用趙寶鋼導演,而是用一個新導演呢?
於東回答了這個問題,作為好夢公司的總經理,自然要為林曉玲解圍。
“我們邀請過趙導,趙導目前正在拍攝新劇,沒有檔期。”於東回應道,“這位林導曾執導過《我們倆》和《回家》等影片,其中《我們倆》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回家》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林導是國內外知名的導演,擅長拍攝感情細膩的女性題材電影,我們認為她是最為合適的人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