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導演(2 / 2)

劇組的人更喜歡一開拍就有明確的方向,導演指揮若定,大家工作方便,不然就很迷茫。

李桉拍戲通常拍到一半才進入狀態,至少要到三分之一才有個樣子,前麵都會磕磕碰碰。

做一做,調整一下偏差,有機會開拓更大的創作空間。

好在李桉是好萊塢大導演,雖然看起來不怎麼靠譜,也沒有大導演的架勢,劇組的人還是做著自己的工作,把該準備的準備好。

這就是信用問題。

如果是一個新人導演這麼做,肯定會受到質疑,李桉拍了好多片子,拿了不少獎,光靠這個就差不多能穩定人心了,至少不會立刻就有人反對。

於是,《臥虎藏龍》劇組就在這種狀態下展開了工作。

李桉在適應了高原反應後,開始介入武行的拍攝。

在香江,文戲和武戲是分開進行,文戲導演很難插手武戲。

你要是在旁邊指指點點,就是外行指導內行,讓武行沒有麵子,甚至會產生矛盾。

在《臥虎藏龍》劇組,文戲由李桉執導,武戲由袁和評掌控,也就是袁八爺。

可李桉不放心香江武行的拍攝手法,想讓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內容保持一致。

不能他拍的文戲帶著文人氣息,演員都很儒雅,一旦到了拍武戲,演員都成了好勇鬥狠之徒,那看起來就是精神分裂了。

所以,他花費了不少精力和袁和評溝通,設計各種動作。

拍戲的時候分成日夜兩班,白拍文戲,夜晚拍武戲,李桉要兩班都盯著,在旁邊囉嗦,提出自己的要求。

如果他不是好萊塢大導演,估計那些香江的武行早就造反了。

就算是這樣,也讓袁和評頗為無奈。

李桉其實是在認真的研究,他讀過武書,拜訪過武術名家,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到了真正拍攝的時候才知道是兩碼事。

他的眼力不夠,看不出演員和武行的動作是不是到位。

比如一腳踢過來,一拳打過來,演員反應的時機是不是拿捏的恰到好處。

這不是真打,看著拳頭打過來,和演員有了身體接觸,實際上並沒有力道,這時候就看演員的表演了,有沒有誇張,有沒有做出正確的反應。

這裏麵的分寸拿捏很重要,否則就會讓觀眾覺得假。

這畢竟不是喜劇電影,不需要誇張。

劇組的第一場武戲是玉嬌龍飛身而起踢倒四名盜匪的戲份,那個扮演盜匪的大漢被徐晶蕾一腳踹在地上。

在李桉看來,盜匪飛起老高背著地,看起來相當不錯。

不過袁和評不這麼認為,那個盜匪看起來是背著地,其實沒有摔實,是腿先著地,把力道卸了下來,不是真摔,這人沒有賣力。

作為武行,做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現在還弄個鋼絲幫忙卸力,在八十年代,香江的武行從二三樓摔下來,都是拚命的硬幹實摔,到地上的時候已經起不來了。

所以,那時候的香江功夫片好看,如今沒有多少人願意那麼拚命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