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約25公裏,寬約10公裏,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幹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尤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遊客所向往,是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遊覽勝地。曆代題詩極多,李白《望廬山瀑布》尤為著名。
晉代高僧慧遠(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淨土宗”,使廬山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宗教勝地。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廬山上還薈萃了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融合東西方藝術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築,以及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堪稱廬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更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
時值仲夏,九江一帶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高樓大廈的崛起,水泥地麵代替了青翠的草地,使得盛夏的天氣越發炎熱,這也致使更多的遊人在這個炎熱的時節有了上廬山一遊的念想,由此帶來的影響是廬山之上,遊人如織,人與人摩肩擦踵,雖花費金錢上得山來,卻沒有體會到想象中的涼爽。就在眾多遊人在廬山四處觀光旅遊之時,在東林寺的後山深處,有一片千畝大小的竹林,林中翠竹挺立,清風習習,竹葉沙沙作響,一個挺拔的身影在竹林之中孤獨的站立著。
隻見那是一個年紀隻有十七八歲的英武少年,少年臉上棱角分明,滿含著一股淩然的天地正氣,一雙明亮的眼睛光芒內斂,但神氣十足,顯然內功已經頗具火候。此時,他正下盤紮著馬步,上身挺直,一雙血肉飽滿的雙手不停的擊打著身前的一個大木樁,那木樁高有三米,直徑兩尺,並深深的插入地下,四周還有三根小木樁把它固定住,不使之歪斜。
少年一拳一拳地擊打著大木樁,眼神認真,態度一絲不苟,仿佛那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是他生存的所有意義。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這十幾年來,這位名為戰無雙的少年從六歲開始就是每天打著木樁度過的。按他師父的話說,練好打木樁,直到他能打敗師父為止,才能讓他下山。他師父是東林寺中一個普通的為藏經閣掃地的僧人,法名叫做塵修。十二年前,塵修就是在東林寺後山的竹林救起受傷昏迷的六歲小童戰無雙的。
當時戰無雙似乎受到了很大的驚嚇和傷害,他的神智一直不是很清楚,經常會又哭又鬧,塵修師父就把他帶到竹林,在林中建了一個單獨的屋子讓他住,並教戰無雙打木樁和一些內功心法。說來也怪,又哭又鬧的戰無雙隻要一打木樁就會不哭也不鬧,而且一下一下地打著特別認真。至於塵修教他的那些內功心法,他也學習得很快,遇到什麼練功阻礙,他也是一點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