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月護王舍利(2 / 2)

起初,那些光點像是炸開了鍋一樣想要向外逃散,但有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引力讓他們無法離開白蠡的身邊。當方仙蹤拿出一塊七彩琉璃樣式的橢圓形珠子的時候,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那顆珠子上散發出柔和的彩色光亮,雖然不強,但整條蘊河在這七色光芒的映襯下都漸漸變成了七彩的顏色。就這樣,一條彩虹一樣樣的河流在我們腳下流動著,將白蠡包圍在其中。那些光點不再懼怕白蠡,紛紛向他圍攏過去,並且不斷融入白蠡的身體之中。

隻見白蠡的表情好像非常痛苦,他突然昂首作出一個怒吼的動作,卻沒有半點聲音傳出。就在這一吼之後,他腦袋上的那條黑色細紋突然以十倍速度瘋狂地生長,像是一條不斷分叉生長的藤蔓向他全身覆蓋過去。

我看向方仙蹤手中的那顆珠子,忍不住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麼東西?”

方仙蹤神秘地一笑,道:“這可是我壓箱底的寶貝,對付魔物最有效果了。”

看著那顆珠子,我的心裏突然變得平靜起來,這種感覺用一個比較接近的詞來形容,應該就是“四大皆空”。

我試探性地問道:“這該不會是某位大佛圓寂之後留下的舍利子吧?”

方仙蹤聞言笑道:“對了一半。”

我還沒說話,旁邊的劉尋風倒是急的不行了,忍不住撒嬌似的道:“哎呀,祖奶奶你就痛快點告訴我們吧。我們又不會貪圖你的寶貝,你怕什麼。”

方仙蹤大概是覺得關子賣夠了,這才說道:“這的確是舍利子,但不是佛教舍利,而是月護王的舍利。”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一任君主?”我難言語氣中的驚訝問道。

如果這真的是月護王的舍利,那它便是我見過的最值錢的寶貝了。不,不能用值錢來形容,因為金錢已經無法衡量這顆舍利的價值了。

方仙蹤驚訝地看了我一眼,然後點點頭道:“沒錯,就是他。你也知道月護王?”

月護王,孔雀王朝的第一任君主,全名旃陀羅笈多·孔雀,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孔雀是他的姓氏,雖然現在聽起來這是一個非常高貴的姓,但是在當時代表的是飼養孔雀的家族。說白了,就是飼養員,十分卑微的姓氏。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和傳奇故事在這裏就不作贅述了,重點是這位月護王是以為虔誠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興起於公元前六世紀,在當時教眾一度達到400萬人之多,這是絕對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耆那教與印度教和佛教一樣,以靈魂解脫,業報輪回,非暴力、不殺生、行善積德為信條,對於禁欲和苦行的重視程度遠超過佛教和印度教,其部分教派甚至主張信徒裸體修行,以示一文不名。因此,單於五蘊皆空這一方麵來說,耆那教的教眾做的是最到位的。而在這一點上,月護王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俗世中的業績圓滿之後,便拋卻帝王之位出家,最終在絕食中圓寂。

旃陀羅笈多圓寂後留下三顆類似寶石的東西,相傳為舍利,有大法力,更有較為誇張的傳言說得之可得天下。

雖然不知道這三顆舍利究竟有多大法力,但是其珍貴程度絲毫不用懷疑。相傳九尾狐妲己就是為了得到這三顆舍利遠涉印度,幻化成人形之後嫁給了月護王的兒子賓頭沙羅,成為他的妻子,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華陽天。後來,華陽天被賓頭沙羅和他正室妻子的兒子阿育王識破,被趕出了宮廷。後來,一位印度僧人將三顆舍利中最終要的一塊帶到了中國,並且請當地有名的玉石匠將其與一塊名玉鑲嵌在了一起,這便是有名的和氏璧。

留在印度的另外兩顆舍利中的一顆落入月氏族人手中,張騫出使西域時將其帶回。最後的那顆在玄奘法師與印度進行佛法交流的時候,也帶回到大唐長安供奉。此時,三顆舍利在大唐聚到了一起。

在唐玄宗時,東洋著名僧人鑒真和尚來到大唐進行佛法交流,並將其中一顆帶回了東洋。由於三顆舍利一直放在皇宮之中供奉,九尾狐一直沒有機會下手。後來得知鑒真和尚帶走了一塊卻為時已晚。幸運的是,後來東洋再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唐,九尾狐就偷偷溜進了使者吉備真備的船裏,遠渡重洋來到了東洋。

這塊被帶到東洋的寶物並未給當地的人們帶來吉祥和護佑,反而帶給了他們異常難以想象的災難和動蕩。眾多妖魔和懷有不軌之心的人,為了爭奪舍利展開了一場人鬼妖魔之間的慘烈戰爭,以至於當時的京城一度成為一座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