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幾乎全部投入進去,中國附近海域壓力驟減,國民政府也將剩餘艦艇重新組合,重組了幾支海軍艦隊,其中就有曾經有著輝煌戰績的第四艦隊,陳策也被任命為第四艦隊司令。
收到日本海軍北方艦隊主力即將到來的消息後,陳策的第四艦隊隻有“中山”和“衛國”兩艘巡洋艦、以及一些護衛艦和魚雷艦,自知實力不如對方,陳策決定使用廣州海戰中使用過的“核桃殼”陣和三招殺手鐧應對。
首先,他將近二百艘被征用的商船、漁船以及拆去艦炮的舊軍艦,滿載巨石沉下江底,僅留下一條自己才知道的狹窄航道。水麵加布多道水雷防線,僅大連港水道就布雷2000餘枚。
其次,加緊修台護壕,布設火炮。陳策從附近采購一批水泥和鋼板,加強防護炮台工事。
大連港被陳策布防為三線:最外端的港灣炮台為第一線,港浦炮台為第二線,港興、港隆炮台為第三線。
按正常布防,應該是大炮在後,小炮在前,陳策自知力量不足,想出一個外硬內空的“核桃殼”奇陣:把炮台重火器,即鬼子被擊退後留下的岸防大炮統統部署在前沿,而後麵的炮台隻裝備輕型火炮,用於打擊繞到港灣和港浦背後的敵艦。
鬼子留下的岸防大炮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雖然在戰鬥中有些損壞,但經過維修後,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火力。備足彈藥兼訓練好炮手,依托險峻地形,成為陳策退敵的強大武器。
陳策還緊急從進入大連的部隊中征調了一批高射炮配備了三個連,置於要塞各防空要點以加強防空火力。
1944年4月11日下午16:00,幾架日軍飛機飛過來,陳策立即意識到情報有誤,日軍出動的北方艦隊裏還隱藏著航空母艦。日軍飛機低飛偵察大連港,陳策命令部隊用高射炮射擊,日機退去,隨後轟炸機飛臨轟炸,大連港海戰拉開序幕。
外巡船傳來消息,證實了陳策的猜測,日軍北方艦隊中果然有一艘航空母艦“鬼丸號”,陳策並沒有膽怯,而是利用三線防禦的岸炮和艦炮配合,加上士兵對水道熟悉,隻要日艦靠近炮台,便隨時發炮射擊。“中山”和“衛國”兩艦巡洋艦雖然比不上日軍的戰艦,但在自己熟悉的海域行駛,依托密布的島礁和曲折航道活動,機動靈活,日軍始終難識其蹤而顧慮重重。
日軍屢次使用飛機偵察,主陣地炮台均有高炮掩護,不敢低飛,效果不好。4月12日,因為立功心切,一架日機硬闖守軍高射炮密集區,當即中彈墜毀。
龐大的日軍艦隊陳兵大連港外海,和第四艦隊對壘五天,始終再難逾越半步。指揮此次戰鬥的日軍北海艦隊參謀長中澤佑海軍少將,命令“那智號”重巡洋艦和“風號”、“雨號”驅逐艦繞道旅順,試圖從那裏打開缺口,卻被旅順的國民黨軍隊依據要塞和密集炮火擊退,“雨號”驅逐艦甚至被炸得傷痕累累,失去戰鬥能力。
見到旅順港堅固難攻,中澤佑命令部隊轉而尋找其他突破口,頻頻攻擊周圍島嶼和軍事要點,卻始終無法撕開缺口。
4月17日下午,“中山”和“衛國”兩艘巡洋艦因與指揮部聯絡不暢誤對空開火。中澤佑收到這個重要情報後,根據高射炮的炸點,推斷出第四艦隊兩艘主力艦的錨地,當晚就派出風號、雷號、電號三艘驅逐艦乘夜潛伏在大連港北部鑽石灣附近。
18日拂曉,“中山”號和“衛國”號例行巡邏,“中山”號領先,“衛國”號跟後,從大連港出發向北部的龍頭山炮台航進,至鑽石灣附近,前方的“中山”號瞭望兵發現3艘敵艦黑影,急以信號報告指揮部及“衛國”號。
日艦顯然有備而來,“中山”和“衛國”兩艘巡洋艦還沒有擺開戰鬥隊形,日軍的炮彈已經劈麵而至。
“中山”號連忙用艦前唯一的頭炮還擊,可開戰不久,艦體就被擊中,舵鏈中斷,戰艦不由自主地依慣性向外衝去。
“衛國”號接到信號,炮兵全體就位,加速前進,向敵艦攻擊。
日艦分兵,以“風號”、“雷號”攻擊“中山”號,“電號”集中火力攻打“衛國”號。這時,坐鎮大連港的陳策才接報,命令海拔140米的鑽石灣鑽石山炮台立即開炮。
霎時間,海麵上炮聲震天,硝煙彌漫。“電號”上的8門16厘米大炮接連向“衛國”號開火,“衛國”號上的4門15厘米主炮命中“電號”多炮,其中一炮直接打中它的煙囪,可惜炮彈沒有爆炸。不久,“衛國”被嚴重擊穿進水,支撐不住了,隻好轉舵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