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新春團圓情和緣(2)(1 / 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春佳節,整個閩人村爆竹聲此起彼伏,家家貼著象征新春的對聯,高掛著鮮豔的紅燈籠,到處歡歌笑語,洋溢著新春的歡樂氣象。林俊雄帶著禮物到每一家去拜年,還和幾位族老交談一陣,回到家的時候,家裏已經準備好了豐盛的午餐。

新春和家人團圓,讓林俊雄心中溫暖一片,唐繼軍不甘寂寞下,對著蔡月秀撒嬌耍賴,全然沒有丁點平日裏的豪爽之氣概,終於在蔡月秀的牽線下和一位十八歲的族妹相識,並很快得到了哪位族妹和她父母的認可。林俊雄也是無語,這兩個家夥跟隨自己來香港過春節,現在這個春節到成了這兩人的尋找緣分之旅,看情形還有雙雙收獲緣分的希望,不過想著這兩人長期過著沒有家的日子,這次來香港感受到了林俊雄家裏濃濃的溫情,或許勾起了心中最深切的期望,渴望有個家,想著這,林俊雄也釋懷了。

為了促進兩對情侶感情的升華,蔡月秀安排林俊雄和雪奈、暮生和王玉翠一起去香港市區借著查看家族產業為由,帶著他們去香港遊玩一下。

林俊雄在查看了家族在香港建立起來的龐大產業,對大伯和父親更是由衷佩服,他心中明白這些都是父親他們為自己今後的事業所準備的保障,自己常年不在身邊,父親他們卻默默地在背後支柱著他,為他努力著、奉獻著,林俊雄感受到一種深重的關愛。

當查看完家族產業後,一行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閑逛著,突然發現一個帶著圓框眼鏡,身著西裝,手拿公文包的四十多歲男人被幾個人推到,公文包裏的一些紙張散落一地,戴眼鏡的男人一邊寶貝般地拾著散落的紙張,一邊憤怒地罵著:“你們這些卑鄙的國民黨特務,你們可以阻攔我發表心聲,卻堵不住悠悠之口。”

林俊雄抬頭看去,發現這一幕發生在一家名為《大公報》的報社門口,阻止戴眼鏡的男人進入報社的幾人應該是國民黨特務,幾個特務守在報社門口,戴眼鏡的男人幾次想要衝進去,都被推出來,報社裏的人大聲叫罵著表達他們的憤怒,戴眼鏡的男人仰天長歎:“天呐!公義何在?公理何在啊?”

在他開始大罵蔣介石的時候,幾個特務終於按耐不住想要上前去毒打他,林俊雄一個眼色,唐繼軍帶著女眷先行離開,他和暮生、謝勤走上前去,攔在戴眼鏡男人身前,一個特務惡狠狠地說:“滾開,別多管閑事,以免惹禍上身!”

幾個特務衝上來,卻遠遠不是林俊雄三人的對手,他們恨恨地丟下一句話就倉惶逃走:“你們等著,這件事沒完!”

戴眼鏡的男人將幾張手稿交給大公報報社裏的人後,才走向林俊雄等人:“感謝幾位義士出手相助,鄒韜奮在此感謝。”

“鄒韜奮?”林俊雄好像對這個名字有些印象,搜刮記憶終於記起後世人所說的韜奮精神,出版、讀書界中人說,韜奮一生辦刊物、辦報紙、辦書店,他提倡和身體力行的主旨是“竭誠為讀者服務”,那種報務精神便是韜奮精神。新聞界人士認為,韜奮的文章從來不畏權勢,勇於一貫地講真話,他批評時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論自由的精神就是韜奮精神。 政論家認為,韜奮之所以在輿論界獨樹一幟,是他在抗戰前國民黨對日本妥協時期,他不避個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戰以後,他所辦的刊物和書店,一直高舉著抗日的大旗,他的愛國思想正是韜奮精神。

但林俊雄曾經讀過一些鄒韜奮的著作,也了解過他的生平,他覺得這些說法都是概括了韜奮一生所從事的事業,自然都是對的,但是他從事的事業遭受著無數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撓,始終堅守著他的信念,反動派將他辦的刊物一個個封閉,他一個個重新建立,又將他創辦的生活書店全數封國民黨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時仍為他的理想而奮鬥不息。這種為真理而戰鬥不屈的精神,才是我們要永遠學習和記取的韜奮精神。

記得他後來不幸去世後,《解放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致鄒韜奮家屬的唁電,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對其一生及其從事的偉大事業,給予了崇高的讚譽和評價。電文寫道:“韜奮先生二十餘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鬥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至最後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先生遺囑,要求追認入黨,骨灰移葬延安,我們謹以嚴肅而沉重的心情,接受先生臨終的請求,並引此為吾黨的光榮。韜奮先生長逝了,願中國人民齊頌先生最後呼籲,為堅持團結抗戰,實行真正民主,建設獨立自由繁榮和平的新中國而共同奮鬥到底。”黨中央領導人也親題挽詞,表示深切哀悼,毛澤東的題詞為:“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朱德在挽聯中熱切地稱他為“愛國誌士,民主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