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春,“集團部落”先在吉林省磐石縣試行,之後陸續在包括熱河省的東北四省推行。所謂的“集團部落”,就是把散居各地的人家強行集中一處,一個“部落”通常為百戶左右,也有更多的,最少不低於50 戶。周圍築兩丈左右高的圍牆,四角建炮樓,牆外挖壕溝,拉上鐵絲網。“部落”內除由青壯年組成“自衛團”,還駐紮警備隊,有的是偽軍,有的是日軍。選址都是交通便利處,並修築警備道,有警備電話,與縣城和附近“部落”連通,一處遭襲,別處即來增援。平時進出搜查,糧食、鹽、布匹等等,凡是“抗聯”需要的一切,嚴禁帶出“部落”。人還要登記,叫“掛號”。來客人要“掛號”,串親戚要“掛號”,不“掛號”就會被視為“通匪”。來客人要有“居留證”,串親戚得辦“行路證”,上山打柴,下河抓魚,都得有證,連到河邊挑水也得有個火印木牌。日軍和偽軍為了將居民趕入“集團部落”,大肆燒毀民房、廢棄耕地、甚至大肆屠殺。
“抗聯”始終都是遊擊戰,能打就打,打了就走,不能打當然也走,人熟地熟,走到哪兒都不愁吃住。東北人煙稀少,但多偏僻的地方都有人煙,因為早年這些土地大都無主,開墾了就是自己家的。“抗聯”沒有政府支持,沒有軍事編製,沒有後方,因而也就沒有兵員、給養、彈藥補給,可到處都有人,有人民群眾的支援,這一切基本就不成問題了。
“抗聯”在楊靖宇的領導下,和日偽多次戰鬥,團結了16支抗日力量,如今發展到了800多人。
林俊雄想著自己在琉球那時花了三年時間抗日軍才發展到500人還得益於家族的大力支持,而楊靖宇僅僅花了兩年時間沒有任何支持的情況下就從無到集中了800多人的隊伍,還將東北的抗日組織得井井有條,不由得更是佩服不已。
楊靖宇大致說了一下抗日聯軍的情況,然後不無擔心地說道:“東北的抗日戰爭是一種人民戰爭,最深厚的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可要是這種‘集團部落’形成規模,遍地都是後,根據地、遊擊區成了無人區,‘抗聯’就會與群眾分離,而與群眾分離了,就像魚兒沒了水、瓜兒沒了秧。沒有兵員、給養、彈藥補給,抗日聯軍的處境將會越來越艱難。”
林俊雄將抗日聯軍的大致情況了解了,但一時也沒有更好的策略,想著艱難的處境,也不由皺起了眉頭。
楊靖宇卻突然站起來,重重地一拍桌子:“不管處境多艱難,我們總能想辦法克服。不過就是有些委屈你們兩位柏林軍事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了,要和我們一起在這山林中穿梭,也沒有很多的戰士交給你們。”
林俊雄笑了笑,想著琉球剛剛開始抗日的時候,形勢不會比這好,對楊靖宇說道:“楊總指揮,條件艱苦我們不怕,沒有隊伍我們也可以慢慢發展,隻是,有個特殊情況想給你彙報一下,看看組織上怎麼決定。我們回國前,國民黨通過複興社特務找到了我們,說是德國軍事顧問團法爾肯.豪森將軍在蔣介石那裏推薦我們,蔣介石讓複興社和我們接觸,讓我們加入國民黨的軍隊。”
楊靖宇一震,連忙說:“這是個打入敵人內部的好機會啊,你不會拒絕了吧?”
“沒有,我推辭說家裏有事,三個月後再去南京決定,如今已經過去兩個月了,我們一切聽從黨組織安排。”
“太好了,隻要你們加入國民黨的軍隊得到重用,就像兩把尖刀插在敵人的心髒,可以更好地粉碎敵人的圍剿。我馬上將這個情況上報給劉少奇同誌,請求黨中央決定。”
林俊雄站起來說:“那我們暫時就先在這裏等待組織的消息”,心裏卻尋思著,看來楊靖宇的上級就是劉少奇,那就太好了,到時候自己幹出一番功績,有少奇同誌的牽線搭橋,琉球的事應該能夠獲得黨的一些支持。
“兩位兄弟,這組織上的決定下來估計還要三四天,既然來到抗聯,也不能讓你們閑著,我們剛剛計劃在臨江縣外進行一次戰爭,你們跟著隊伍也參加,看看我東北不屈的好男兒,怎麼樣?”
林俊雄和尚天恩自然沒有拒絕,樂意地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