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師是古老的職業,遠古時曾經有過“家為巫史”的情況,就是說,人人都會玩兩手巫術。然而,那時人們運用巫術就像我們現在吃飯、握手一樣平常,不是謀生的手段,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還不能叫職業。
家常菜人人會做,卻有好壞之分。巫術也是這樣,用得多了,就有高下之分。比如,巫師甲預測一天後下雨,巫師乙預測三天後下雨,結果一個月後下雨了,因為乙的預測最接近,大家就說乙的巫術最靈。這種思維方式在當時很正常,有人管它叫原邏輯。那時候,巫師都是由高層領導擔任的。酋長和高層貴族組成了部落的最高統帥部,實際上也可稱宗教事務部,因為那時候的大事也就是巫術和打仗兩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果哪位巫術玩得純熟,而且打仗勇猛,眾人肯定會推舉他做酋長,絕對依照“專家治國”的原則。正因為巫師都是當時的精英分子,所以後人追憶巫師的光輝形象時,說他們“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意思就是說巫師們都是智商極高的,而且有千裏眼、順風耳,能準確地預測未來的吉凶。
所以,最早的職業巫師其實就是那些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黃帝、蚩尤,都是把巫術練到頂級的巫師。在黃帝蚩尤大戰中,蚩尤作法請神下雨,黃帝則驅動旱神天女止雨。蚩尤鬥法失敗,於是被殺。這是典型的巫師鬥法!倒真驚天地,泣鬼神。更重要的是,這一仗決定了中原漢地人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而不是“蚩尤子孫”。
其他能在史書上留一筆的上古賢君賢臣,多半也都有巫術絕活。據說大禹在治水的時候有一種奇怪的步伐,這套“淩波微步”被後來的道士們奉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比之少林寺的《易筋經》亦未遑多讓。商湯為了求雨,要點火自焚,有人說這是裝樣子,但如果不是大家公認他是全國最好的巫師,他即便想作秀也沒機會。
“傳說時代”是巫師的黃金時代,到了有實物、文字證據的時代,巫師就不太靈光了。商代家大業大,國王要高瞻遠矚,政治活動越來越重要,宗教事務就分別交給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來越細。於是就有了專門整理巫術檔案的“史”,有了專門負責禱告的“祝”,有了專門負責整治王八的“卜”;真正原始意義上的巫師,隻負責跳舞求雨。更慘的是,當時盛行“暴巫”--天旱時把巫師放在烈日下曝曬來感天動地求得雨水。做巫師做到這個份上,真是失敗中的失敗。
當然也有混得好的,比如巫賢,在商王太戌時,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總的看起來,宗教事務部已經降格為宗教事務局了。不僅如此,興致高時商王還經常越級指揮,親自參與占卜活動,一會說這塊龜甲的洞燒得不好,一會說我來看看明天下不下雨,而且還要收版稅,所以在甲骨文裏經常見到“王占曰”的字樣。順便說一句,那時的王八可能真的很大,以至於幾百年後春秋的鄭靈公收到一隻王八,就敢把滿朝文武都請來開“王八宴”。
周代出了個周公,喜歡“以德治國”。巫師們文化程度不高,日子就更難過了,根據《周禮》記載,卜、祝、史的爵位都是下大夫,而司巫及男巫、女巫的爵位隻是中士,已有淪為官府小廝的趨勢。
雖說國營巫師的日子難過,但民間巫師在春秋時期非常活躍,《左傳》中提到的衛巫、巫、梗陽之巫、桑田巫等,在本國都是不出十大傑出人物之列的。預測人的生死壽夭、國家的戰爭勝敗,簡直是一碟小菜,有時準確程度甚至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巫師雖然有本事,可時代總在進步。有點智慧的人都不大瞧得起巫師,往往拿巫師作為反麵教材。孔子就曾經說:“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什麼意思,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是沒有恒心,連巫師和醫生也做不好。
荀子也說:“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猶傴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
意思是如今有些信口開河的人,說什麼商湯和文王曾經分別給桀和紂打工,這些自以為是的家夥都跟巫師一個德性。當然,話語中還可以看出荀子有點歧視殘疾人的傾向,這是很不禮貌的。
知道荀子麼,他就是敢於批評巫師的代表人之一。雖然荀子歧視殘疾人的傾向很不禮貌,但荀子真的算得上真正有思想的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