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南京大屠殺之後,大量的人口後遷,國民黨在武漢舉行的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將難民與失業民眾施以組織與訓練,以加強抗戰力量。”這對華國以後將侵略的日本國打出去絕對起了重要作用。
難民問題今古以來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沒安置好難民而形成農民起義的問題各國都有,比比皆是。你如果僅給難民提供食物,不僅隻是消耗資源,還會培養難民的惰性。而如果不管難民,華國以前滅亡的眾多王朝的屍體還沒僵呢。
所以老蔣希望將這些難民、無家可歸的人與抗戰聯係起來,培養出工廠人員與生產人員。這樣不僅能使流亡群眾免於饑寒死亡,堅定了人民抗戰的決心,增強了民族凝聚力,還使得東部和沿海的先進生產技術與文化思想傳入具有戰略縱深的西部地區,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與區域開發的同時盡力保存了中華的工廠工業。這些工廠在重、貴、昆、桂、西等地發展成生長帶,從而為國黨正麵戰場奠定基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吃苦耐勞的本性使得隻要給他們一個生存機會,他們就會將這個機會無艱放大而成為自身的優勢,這點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比不了的。
不過說實話,南京大屠殺的確是把中華民族激怒了,而這近三十萬人的血也為日本之後敗北定下了基調。
拋開一切不說,這屠殺實是一敗筆。它不僅給了中國民眾一種“絕不能聽日本兵的,不然會像南京一般。”的感覺,從而激起了炎黃民族的血性,還因為屠殺中日本忌憚各國,從而被這些國家的記者將各種記錄傳到各國,讓世界人民知道了日本兵的本性。這也與之後的蘇美援華抗日有一定關係。
“風景依然,歸勢大變矣。”在悲壯的南京之後,韓複榘以軍閥思想為保私兵而逃跑被老蔣槍斃。但日磯穀師團卻在占領濟寧、鄒縣後直指徐州,而日板垣師團企圖奪取重鎮臨沂,計劃與磯穀師團合攻徐州。津浦路線被南京方麵日軍打通後攻陷蚌埠。
徐州就將被南北夾擊。
彭城這地方絕對是古兵家必爭之地。北國鎖鑰、南國門戶這都是對徐州的貼切稱呼。斬白蛇的劉邦就在這裏出生,建立的漢王朝還真是當時的最強帝國。而三國時期的曹阿瞞同學也是憑借徐州而擁有了強大的根基。而某篇初高中必背課文中的“彭祖”也是這裏的,嗯,這裏流行養生與習武。
不說別的,雙漢時徐州絕對是中華的中心,而華夏人大多為“漢族”,用的字“漢字”,可見一般。
而這個中原與武漢的重要屏障,日軍也是知道其重要性的。
怎麼說呢?每當中原這片大地受到滅亡之災時,各地總會突然出現各式各樣的英雄,他們或許以前是個農民,或是商人,或是逃兵……但他們的出現卻使得中華大地之火永不斷絕。
這時作為正麵戰場的當然還是老蔣,老毛他們還在積蓄力量並在敵後擾敵。
要說龐炳勳這人,可能在現在連他一張照片都很難找到,要知道連更古老的蘇軾蘇老爺子都有畫像。蘇軾還是個小官,他還是個中將。
1938年2月中旬,龐炳勳帶領著他的雜牌軍去臨沂,參加台兒莊會戰,阻止日精銳師阪垣師團南下。
說這雜牌軍有多雜,這麼說吧,你給一個難民一枝槍,五發子彈,甚至不給,給他把菜刀或是鋸子啥做,隻要能砍人砍出血,再帶上軍帽,穿上軍裝,便是正規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