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征交州(2 / 2)

而於蜀地立國的劉璋終於算是完成了繼父親劉焉以來的夙願,自成一國稱孤道寡。於是更是不管不顧益州以外的紛亂,於國都成都大興土木,廣建宮室殿宇,大修廟壇,不必多表。

割據漢中的張魯雖然和禪國封邦扯不上什麼關係,但是卻很不滿劉璋被分封為蜀王,趁著諸國征戰四起,漢國自顧不暇,於是仗著漢中天險,以南鄭為國都,建國號為巴,以五鬥米教即道教為國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度。

隻據有荊北一地的韓國這次終於安分了許多,爭奪南陽的數次大戰、荊北荊南內戰、與楚國的江夏之戰消耗了劉表多年積攢下來的家底。在向楚國俯首稱臣遣子為質之後,劉表安心休軍養民積攢兵糧,老老實實做起了楚國的藩國。盡管曹操抽調了大部分的南陽守軍北上,這一次劉表卻不打了,僅僅是派文聘收複了宛城附近的幾個無關緊要的小縣城。

天下大勢如此,再轉回楚國國內。

在華歆的主持下,豫章三郡和荊南四郡已是基本安定下來。因為國家版圖的大幅擴張,各郡主官又免不了一番大的調配。原本的主官有許多按其才能被調任到了更重要的郡國,而副職們也大都迎來了轉正或是升任,許多待仕的年輕才俊孝廉秀才也有了更多的機會。總的來說有條有序,一個大楚國的基型也已完全形成。

在各郡太守都尉皆上任履責,各地完全完成與楚國中央政權對接對管之後,華歆才能返回壽春繼續當他的大司徒,這至少還需個把月,而且因為楚國新頒布的大改革令,或許華歆在江南還得再辛苦一些。

張繡的思維並不止是停留在三國魏晉這一時代的,而是橫跨古今數千年的。在賈詡明確表示當下還未到真正逐鹿天下的時候時,張繡隻好將目光從烽火四起的北方收回到楚國國內,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改革,這場改革類似於商鞅變法一樣,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能使楚國脫胎換骨富強興盛的一場革變。

這場大改革之前,張繡首先想到了曆史上魏晉時期的政治弊端與社會動亂根源,做出了初步的改革決定。那便是開始針對漢末以來,州郡太守與刺史對地方軍政一把抓而權力過大易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問題,以軍政分離為基本國策,徹底分離兵權與民政財權。並在此基礎上梳理地方與中央的分權問題,在堅持中央集權製度的前提下合理處理與地方的治權轄權劃分。

而要實施軍政分離並處理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首先還得對楚國國內進行一次全麵的行政區域劃分。在這裏張繡決定大部分沿襲前朝舊製,大致按照漢末以來的行政區域和等級來劃分。據此如今的楚國可分為四州十八郡。

四州分別為豫、揚、徐、荊。揚州轄郡最多也麵積最大,有九江郡、廬江郡、蘄春郡、吳郡、丹陽郡、新都郡、會稽郡、建安郡、鄱陽郡、廬陵郡、豫章郡共十一郡,將近占了楚國郡縣總數的三分之二。其治所位於九江郡的合肥新城。

其次則是最近才納入楚國版圖的荊州。轄有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共五郡。治所設在位於長江之南的鄂縣,以方便荊南四郡和江夏郡往來。

原本在廬江郡和蘄春郡擔任郡丞的許汜和王楷因為在江夏之戰的出力,算是終於在張繡麵前長臉了,這次終於撈到了一方實職主官的位置,許汜升任桂陽郡守,王楷則任零陵郡守。拿著許汜的書信親自往江夏說服張武陳孫二人反水並在江夏之戰中數次出謀劃策的魯肅則代領江夏郡太守之職。

揚州十一郡加上荊州的五郡,那剩下的豫州和徐州自然一州隻轄有一郡之地。其中徐州下轄的臨淮郡乃是從九江郡中重新分出的一郡,升調原九江郡丞諸葛瑾為臨淮郡守。而豫州下轄的汝陰郡因為強製南遷了大部分民眾,更像個空殼。

事實上張繡設置這兩州最大的還是象征意義,一方麵是顯得楚國幅員遼闊跨地甚廣,另一方麵也隱藏了楚國對於徐州豫州的擴張訴求。

天下自夏商周以來皆可作名九州,到了漢代分化為十三州。了解天下局勢的人就不說了,不了解天下局勢的乍得一聽你張繡居然據有四州之地,自然倍感楚國強勢。

這便是張繡變相為自己造勢了。

當然,因為吳楚大戰之際嶺南交州不斷興兵滋事的緣故,張繡已是準了征南將軍紀靈的請令,調其本部兵馬,南下交州。交州一向因位置偏僻而屬於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兵微將寡,而紀靈手下有七八萬楚軍,將其克複是早晚的事,到時候張繡就是統禦五州了,不管實際意義如何,起碼聲勢上定然不再弱於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