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碭山之悟(1 / 2)

一路奔逃到碭山附近,清點人馬隻剩不過百餘人,男者多帶創傷,女者蓬頭垢麵,劉協不免與董承王子服等人相抱痛哭。來日收攬散兵,伏完吳子蘭等人終於重歸劉協麵前。然而人馬已然不到三百之數,麵對強賊盜匪尤有不敵之態,自然是不敢再立即出頭去徐州。

又過一日,卻有十餘人尋上了躲藏在碭山穀林的天子一行人,出乎劉協意料之外的是,領頭者不是別人,正是前夜在兵亂中離散了的荀彧荀文若。

貴為尚書令的荀彧麵見劉協的時候也是一副蓬頭垢麵朝服不整的模樣,這等姿態絕不像是被夏侯淵所救,如今前來勸降的,因此劉協直接發問荀彧為何不趁大好機會脫難,反而來尋自己。荀彧的回答很簡單直接,也很明確,他是如是道:

“棄君王於困厄而獨善其身者,不足謂脫難。為君王指明路而為其行者,則謂之脫難。君王脫難,臣則無難。”

荀彧一番話當即惹得劉協又是一番痛哭,也不知是不是喜極而泣。周遭一圈文武百官聞知也感同肺腑,紛紛落淚恨歎。

劉協雖然愛哭,但是並不代表他沒出息。倘若真沒出息,他也不會如今這般模樣出現在此,安安逸逸在許昌做自己人人朝奉衣食無憂的漢之天子豈不美哉?

等心頭那股苦勁過去了,劉協上前一把扯住荀彧的雙手,忽的撲通一聲跪在荀彧麵前,哭顫著聲音道:“還請荀令君教我!”

周遭的百官大臣見皇帝下跪,卻是無一人上前扶勸,相反的,居然也是一股腦的齊刷刷跪拜了一地,雙手舉過頭頂哭聲呼道:“還請荀令君輔我大漢中興之業!”

劉協和百官的這番反應大大出乎荀彧的預料,不過若是細想,也在情理之中。眼下天下雖大,能有複國中興之術者不過寥寥;人才俊傑雖輩出,但心存漢室者不過十之一二;仁人誌士不少,現今能為天子麵前所用者更是屈指可數。能同時滿足此三種條件者,不過荀彧荀文若一人而已!

有能耐是有能耐,但是荀彧絕不是恃才之人。其德之高不在才之下,天子下跪,百官伏拜,荀彧立即同跪於地,將頭顱緊貼在地,直接省略了客套話,直接了當到道:“陛下若能聽從微臣這三句話,則臣必效命相隨!”

“何止三句,縱是一千句一萬句,隻要荀令君能輔佐朕左右,則朕無事不應、無求不準!”

“其一,陛下切莫寄興複漢室之望於外藩諸侯!”

“準!”沒有絲毫猶豫,劉協直接答應了荀彧提出來的第一句話。事實上從東歸洛陽宣詔天下迎駕而為曹操逢迎到許都被操縱以後,年輕的劉協就明白過來了,時代已經變了,擁有兵權的外藩諸侯早已不再把天子看做天子,把朝廷看做朝廷。天子朝廷於他們不過就是傀儡與玩具而已。是故盡管年前便有得知袁紹起兵伐曹的消息,但是對於劉協而言不過虎狼交替而已,漢室的處境不會有絲毫的改變。

“其二,陛下即刻停止東行,劉玄德其人雖有漢室血緣之親,然其心思與曹袁等人無異焉,甚至比之袁曹有有過之而無不及,陛下萬萬莫備其表貌所惑!”

“準!”劉協下意識的開口就是準,但是猛的反應過來,卻是睜大了眼睛一副不敢相信的神色看著荀彧驚道:“荀令君何至評人於此?難道這世道就沒有一個有高祖光武之誌的漢室宗親了麼?”

荀彧也是抬起頭與劉協對視,麵不改色道:“以前有,但是如今的漢室宗親卻絕無一人有心扶漢,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扶自己而已!”

撲通~

這話要是別人說的,劉協保不準當即變臉怒斥。但是如今這話卻是從荀彧荀文若嘴裏說出來的,劉協的第一反應卻是直接癱軟在了土地上。

“諸位!”荀彧朝著周圍的漢室忠臣們拱了一遍手,又麵向劉協:“陛下,莫要被劉玄德此人的忠厚嘴臉和兢業姿態騙了過去,隻需對比此人從漢室得到的和他對漢室所做的,便能差不多明白了。”

劉備從漢室得到了什麼?從一開始舉著漢室宗親的大旗起事積攢聲望,暫且不論其到底是不是正統的漢室帝胄,至少去年劉協正式賜予了劉備皇叔的名號。這算是給予了劉備在漢末群雄之間立足的最雄厚的資本。而至於官爵的冊封,更是一升再升,有求必應。什麼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徐州牧,都是給予了劉備行事的極大便利。

而劉備為漢室做了什麼呢?

抗擊黃巾軍?曹操袁紹甚至董卓都幹過的事,不值一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