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劉備之德(1 / 2)

琅琊郡治開陽三麵環水,端的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城池。臧霸手下泰山軍能戰之士亦足有四萬之數,麵對來犯的三萬關羽軍,怎麼說也不會是處於下風那一方,但是不知道為何,在關羽軍剛剛抵進琅琊國境,臧霸軍便是聞風而退,一退便是數百裏,竟然是直接退出了琅琊國,往西北方向撤回了泰山郡老家。

臧霸這一退,可不僅僅是丟掉了琅琊國,連帶著琅琊國北邊的東莞郡,以及西邊屬於曹軍控製的城陽郡,亦是拱手相讓。

看到臧霸軍屁都不放一個便裹挾著所有的糧草輜重跑了,劉備軍笑納了琅琊國和東莞郡之餘,亦是絲毫不掩對曹軍的輕蔑,一時之間有關於曹軍跑的似兔子之類的嘲諷之言流遍了徐州軍大營。

於是,兩軍還未正式開打,劉備軍卻是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目標,即一統徐州六郡。不僅如此,隸屬於青州的城陽郡諸縣在聽聞乃是劉皇叔的軍隊來了,卻是紛紛降了關羽軍。

要知道之前的城陽郡乃是曹軍和青州袁紹軍隊的爭奪之地,城陽郡諸縣在曹軍撤離之後,並不選擇袁氏獻城,反而舍近求遠的選擇了投誠關羽軍,卻是給了劉備一個意外地驚喜。

不過細細想來城陽郡吏民的選擇倒也不是沒有原因,城陽郡乃是去年曹操才從琅琊郡析地分出的一個新郡,之前和琅琊國是一起從屬徐州治下的。而在這之前劉備可是主事徐州了一段時期。

在劉備治理下,徐州雖然沒有變得民富地強,但是卻杜絕了匪患,亦沒有強敵入侵造成兵亂。徐州在那段時期保持了相當的安寧平靜。而這相對於同時期周圍其他州郡的黃巾餘孽匪寇肆虐和層出不窮的天災地禍,以及不息的刀兵亂戰,卻是好得不能再好。因而此時城陽郡吏民的選擇有其根據可循,倒也不奇怪。

眼睜睜看著垂涎已久的城陽郡這塊肉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飛了,青州袁軍卻是沒有絲毫的忿怒。甚至相反的,主事青州的青州刺史袁譚,卻是令駐紮在城陽郡的袁軍撤出城陽郡境,將其他幾座原本屬於袁軍控製下的城陽郡城邑白白送給了劉備軍!

身為袁紹長子的袁譚此舉自然不是敗家。事實上袁譚本人也是劉備劉皇叔仁德厚名之下的欽敬景仰者之一,曆史上正因為有袁譚的明保暗護,劉備在袁紹連折文醜顏良二將之後卻是能全身從河北而退。再者如今的劉備乃是響應袁氏的討逆號召而伐曹的,劉袁兩家此時更應該精誠合作才是,豈能因為數座城池而有所嫌隙?

再者,城陽郡北鄰北海國,而劉備在北海國因為當年援救孔融之事亦有一定名望。袁譚此舉,卻是極大的順合了北海國和城陽郡兩郡吏民之心,對於袁譚自身在青州的威望亦是有一定幫助。

連得三郡之地,劉備不再掩飾手下軍隊的數目,先從七萬兵馬先分出一萬來分別駐防到琅琊、東莞、城陽三個郡國,又休整數日,亦是不再隱瞞自己率軍親征的事實,在中軍立起劉字大纛,領著餘下的六萬徐州軍朝著泰山郡進發而來。

而在北海的袁譚聽聞北上的這支徐州軍的主將並非關羽而是劉備本人,當即大喜過望。不僅立即從自己手下劃出一支兵馬去泰山郡助戰劉備,而且將先前在青州所為黃河官渡前線籌集的糧草全數送往劉備軍處充作軍需,甚至還積極聚兵點將,預備親自披掛率軍去助攻劉備軍。

做這些倒不是袁譚本人有多麼大度,而是在當下的現實情況,給劉備派軍助戰且倒貼糧草卻是袁譚最好的選擇。

世人將袁紹治下的冀、並、青、幽四州稱之為河北四州,但是其實這四州中的青州嚴格來說不算河北之地。因為黃河以北才算河北,而這青州的大部分郡縣和主要城邑卻都在黃河以南。之所以把青州有河北之地這一說,還是怨黃河自身的頻繁改道。

在三國以前黃河曾有過多次改道,尤其是在西漢曾有一段時期黃河大規模改道彙入淮河入海,史稱奪淮入海又或者黃河奪淮,是以在那一段時期,青州甚至整個徐州都被稱為河北。因而當下人們籠統將青州劃到河北並稱也是有所根據的。

青州的大部分地區都位於黃河以南,曹操早期依靠青州兵起家,青州的部分地區也是老曹最早的地盤。然而有著吞吐天下之誌的曹操卻是將戰略重心放在了豫州兗州等中原腹地,在中原四處攻城略地的風生水起,而對於與中原有泰山之隔的青州戰略性放棄。因而最早全據青州的,卻是崛起於河北的袁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