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考慮全麵(2 / 2)

行惡者,終必為惡所亡!

所以張繡必須扭轉這種長期以來不正確的“賞賜”慣例,於是,張繡先在西涼軍團中推行軍功爵製,就是為了將西涼兵引向一個良性循環。要是哪一天自己被自己部下因為私利砍了,那就丟人丟大發了。

說完了實行軍功爵製的必要,那就必須提起支撐軍功爵製的基礎——發展經濟生產了。

畢竟要賞賜,得先有錢糧可以用來賞賜不是?如果殺一個敵兵隻能賞賜一枚銅板的話,我想是以後沒人情願去追殺敵軍的逃兵的。追上幾裏路,才能砍殺一個敵人,拿到賞的一枚銅錢,然後吃一頓五個銅板的飯,唔,還是你替我去追吧,頂多我付給你兩枚錢!

河北支援來的上百萬斛糧草實在是解了張繡的燃眉之急。但是是糧食總會吃光的,必須發展生產來確保自己這一方勢力正常運轉。

所以有一句話還是非常實用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是中心!

當然,到目前為止,淮南在恢複生產發展生產方麵做到了最好。占據淮南的初期,便大舉屯田。墾荒了相當多的肥沃良田,修複了包括芍陂在內的諸多水利工程和基礎設施。這也是淮南之所以能夠度過大饑荒的一個重要保障。

還有後來的糧食計劃供給製度,更是艱難維持著淮南百姓對於生活的最後一絲希望和信心,並幫助淮南渡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壽春之戰之後,張繡更是精簡軍隊,始終將軍隊規模維持在十五萬左右。比之袁術時期少了一半,淮南籍兵卒的數量更是從三十多萬下降到了十萬左右。其餘二十萬也有一些是征戰中死傷損耗了的,但是大部分都被張繡裁員掉,編入了典農中郎將李通麾下的屯田軍中,專職負責屯田墾荒興建水利發展生產。

現在,在河北支援了大規模的糧草之後,淮南終於開始了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當然,這些生產政策中,張繡的作用是關鍵性的。畢竟後世在大學學的專業是經濟學,搞定古代這種簡單的經濟模式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還必須認識到的是,以上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計劃,要想在這亂世中經營好自己的勢力,使得從經濟上碾壓群雄,還得有一個超前的經濟政策。

但是不論任何的經濟方針,都得有相應的政治製度等上層建築保駕護航。中國曆史上無數次改革,最著名的最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就是因為商鞅變法做到了政治與經濟的全麵改革,將秦國率先引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諸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胡服騎射、晁錯削藩、王莽新政、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的萬曆新政這些古代著名的改革,卻大多都是失敗的,或者說是不完全成功的。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因為隻偏重於政治改革或者經濟改革的一點,造成改革具有局限性,嚴重一點甚至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熟讀曆史的張繡自然不可能讓這些在自己身上重演。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必須雙管齊下,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必須時時刻刻將槍杆子握在手中!

怎麼說呢,不論是和平時期還是亂世,太祖的那一句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是很有代表性的。手裏有槍杆子才好幹活!暴力機器最好使!

說道政治與經濟改革雙管齊下,那自然得提起張繡在淮南鏟滅了世家豪族階層的“豐功偉績”!

因為世家士族宗族豪強不僅代表了一方的政治力量,而且代表了大部分的經濟財富。拿他們開刀,正切合雙管齊下的方針!

好在,在動蕩的亂世,卻是改革最容易成功的時候。在兼並攻伐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七雄卻都是不同程度獲得了改革的成功。齊國管仲和齊威王、韓國申不害、魏國李悝、趙國趙武靈王、楚國吳起、燕國燕昭王和樂毅,秦國商君,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效益。

但是在太平安世,國家統一的情況下,改革的成功率卻是低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晁錯削藩引起了七國之亂,惹得自己被殺當做替罪羊;王莽篡權成功,一改革卻立馬引得各方起義,最後被顛覆;王安石和張居正開始的時候都改的挺好的,但是改革深入之後卻是自己把握不住,也惹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反撲。例子不少,但是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

所以,現在群雄割據的大環境,卻是給張繡進行改革一個最好的外部環境。再加上張繡縝密且有步驟的計劃,淮南的世家士族宗族豪強們經過分化打壓直至最後被鐵血政策一擼到底,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