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張遼軍與紀靈軍的半路火拚,高順軍與陸勉軍卻是中規中矩,到達張繡指定的地點——蕁山,各自擺好陣勢才展開對決的。
陸勉此戰也亮出了本部精銳,五百重甲淮南兵作為本部中堅力量,硬是扛住了高順部四麵衝擊,最後還是高順親領本部五百陷陣營衝陣,才戰敗了陸勉軍。
先說張勳和陸勉精心武裝訓練的五百重甲淮南兵,卻是張勳參照了張繡的飛熊兵,有感而發,在本部四萬步卒中精挑細選了兩千個頭低矮卻長得十分粗壯的淮南兵,在普通重甲的基礎上,特製了一批足以防護一般箭矢的加強版重甲,每人再配備一柄極厚的大盾,手執槍戈,腰帶佩刀,全副武裝。
飛熊兵全身都是精鐵打造的甲胄,可抵禦強弩硬弓以及尋常刀戈,性能比之尋常的將軍戎裝隻高不低,造價也是相當昂貴。
當年董卓掌控洛陽朝廷,窮極天下膏脂,用盡涼州精鐵,不過武裝了三千飛熊兵。而目前淮南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錢糧缺口相當巨大,張勳貴為張繡四大將之一,也隻能自己籌建這支精兵。回收利用盡了淮南庫積的報廢兵甲,才勉強鍛造出了兩千精甲。但是其質地與性能,和飛熊甲相差太多。
一般的重甲兵配備的重甲,因為成本問題,其主要材料是生鐵和實木,要害部位用鐵,一般部位就是實木。張勳所謂的精甲,其實還是鐵和實木鍛造的。隻不過提高了生鐵的比例,加厚了木甲和鐵甲的厚度。實際上不過是普通重甲的加厚版本,一般的士卒已經不適應這種厚度達五厘米以上的臃腫甲胄,所以隻得挑選了兩千最為精壯的淮南兵裝備。
此次演練,陸勉是帶了五百這種士卒來的。雖然本就身材較為低矮的淮南士卒穿戴其一套極厚的盔甲樣子十分臃腫滑稽,但是實戰效果確實不錯的。這五百重甲營加上五百普通重甲兵,以防守陣型力敵高順軍步卒不落下風,抵住了高順指揮下李通、劉辟、龔都、廖化四將的合擊,甚至還有餘力反擊。
這逼得高順不得祭出精銳陷陣營,五百精裝陷陣士上場就是不一樣,以特製武器長錘大破陸勉軍重甲盾陣,隨後李通劉辟龔都廖化四將各率本部士卒掩殺入陣,陸勉獨力難支,最終落敗。
全軍演練一個白天便結束。雖然過程中出現了相當多的意料之外的場景,比如張遼不曾料到紀靈軍敢破罐子破摔,陸勉軍弱兵寡將卻是讓高順軍大費氣力,最終演練還是以一種眾人提前預料的結果結束。張遼部勝紀靈部,高順部破陸勉部。
剛分出勝負,一直緊隨參演各部的判定官便傳達張繡在演練之前的口令:各部將校,無論大小,在安排本部士卒返回南校場之後,須單騎前往芍亭。“兵比”結束,接著便是“將比”。
芍亭,是芍陂的地標性建築。芍陂的名稱最初也是由芍亭起的。
張遼軍和紀靈軍先分出勝負,接到隨軍判定官的通令,張遼紀靈橋蕤等人顧不上休息,安排了麾下部卒返回南校場的事宜,即刻策馬馳向芍亭。
兩部掛名將校共十三騎,稍整衣甲,便一同策馬馳往芍亭。
……
落馬山。
落馬山並不高,充其量十餘丈而已,其實更像一個小土包。起名如此並不是因為這地險峻,馬兒登不上去,而是因為這小山包附近是一大片沼澤,人過倒沒多大事,如果是馬兒過則需小心注意陷進去馬蹄。
去年淮南一場大旱,這片沼澤本來都幹涸了,但是最近一場瓢潑大雨,卻又使得落馬山附近恢複了一點水澤風貌。枯死的老樹旁邊灌草再生,一片生機勃勃。
以張遼紀靈為首的十三騎縱馬到了這裏,紛紛提起了精神,小心駕馭戰馬,緊盯著地麵,防止馬蹄被水草絆了或者踏進暗澤裏麵。
道路上還有一個水澤積著水,策馬在最前麵的張遼絲毫沒有猶豫,一拉馬韁,縱馬作勢躍過。後麵的十二騎也有樣學樣,紛紛拉起前蹄飛躍泥澤。
最後麵的是軍職最低的梅成梅乾兩兄弟,他兩一路並馬而行。跨越水澤的時候戰馬同時前蹄騰空,兩雙後蹄正要蹬起,就在這時,異變突起!
平靜的水澤裏麵躍出一物,顏色土黃,形狀神似一條丈長的草蛇。
“草蛇”自水澤中一躍而起,彈打在兩匹馬的馬腹位置,連帶著兩匹戰馬的兩雙後蹄牽扯住。坐在馬上的梅成梅乾兩兄弟不曾看到馬肚子底下的異變,吃了馬肚子下麵的暗虧直到倒地都沒有反應過來。
這兩親兄弟翻滾落馬,胯下戰馬倒在水澤裏麵,撲騰起一團好大的泥水,濺得這兩兄弟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