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評價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孫策區區數千兵馬渡江,卻能在短短幾年擊敗各自擁有數萬兵馬的劉繇和王朗。主要原因就在於劉繇王朗沒有正確的施政綱領和得力的措施!不能有效處理江東影響力最大的階層——豪強地主世族階層的利益問題。既不敢削弱其潛在的威脅,也不能收為己用。最後豪強地主們便選擇了少壯派勢力代表——小霸王孫策。
這便是孫策成功的原因,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凡事都存在矛盾。世族豪強地主對孫策的支持,可以使得孫策稱霸一方,卻也是他征略天下的最大障礙!
沒錯,孫策目前所最為倚仗的,正是最能阻礙到他的。
前麵都說過,孫策之所以能夠安撫吳郡、會稽郡,在於他的到了這兩個郡內部勢力最大的階層的支持。而我們也有足夠理由相信,在接下來孫策征略長江以南其他郡縣——丹陽、豫章、江夏等等郡縣的時候,也會得到同樣的支持。因為這些郡縣都和吳郡、會稽郡一樣,地主田莊經濟保持的很完整,傳統地主豪強勢力根深蒂固。
但是之後呢,北方的郡縣卻是地主田莊經濟遭到極大破壞的,豪強地主勢力遠遠不如江南。就算能夠支持孫策,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小,根本不能和江東的豪強給兵還給糧一樣給力。
而更關鍵的是,此時孫策治下的江南地主豪強,在這個時候也不會積極幫助孫策北伐。因為北伐對於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好處。他們隻需要孫策保護自己的田地免受北方勢力侵略、免受山越侵襲,免受賊寇騷擾。
受限於這個年代的技術和交通水平,以及豪強地主內部結構的家族性,豪強地主們的家業基本都在一縣之內,還沒聽說過那個豪強在整個郡都擁有田地。你孫策想要征伐北方征伐中原,並不能給我增添一畝田地一個丁戶,那我為什麼要支持你,給你壯丁給你糧食去打一場不關乎我一毛錢事的戰爭?
沒有豪強地主階層的鼎力支持,孫策本身所能依仗的實力其實是極為有限的。孫家雖然在孫堅時代因為剿匪威名很盛,政治軍事名聲很響,但是經濟實力很一般。家族本身雖能躋身江東上層,但卻並不是那種巨頭型的。這其實也是孫策對其他世族豪強讓步讓的那麼大原因,甚至連世兵製都默許了,都是為了得到全力支持鞏固自身統治地位啊!
當然,現在的孫氏也得到了諸如餘杭淩操等等雖然出身豪強地主,但卻誌向高遠想要成就威名的俊傑,但是其勢力基礎仍然是普通豪強地主為主。而單憑一小部分熱心北伐的俊傑,但卻沒有足夠的兵糧作為後盾的小霸王孫策,成功北伐的幾率有多大呢?
就如張繡對他所說的,你能看到的僅僅是這條河很寬闊,但是並不知道這條河的深淺如何。你以為你可以縱遊江河,但跳下來才發現僅僅隻能保住你的性命,不能讓你蛟龍入海,恣意遊騰!
周瑜不禁陷入了沉思,孫策在江東的勢頭已經不可逆轉,如此下去固然能夠籠絡江南豪強,達到稱王長江以南的目標。但是,自己難道會僅僅隻是一個諸侯王的王臣?
自己的宏圖難道從此以後要僅限於長江以南?
是做諸侯之王臣,還是做千古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