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被攔腰斬斷,實在不是這兩個曹軍大將沒有指揮好。而是手底下兵馬太弱。騎兵不過千人,而且都是輕騎。步兵倒有好幾萬,可是重甲和長槍兵實在太少。
最重要的是,這四萬曹軍平均素質實際上是二十五萬曹軍裏麵素質較低的一部分,戰鬥力和袁術的降兵有的一拚。
所以阻擋不住天下第一重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隻是張繡帶來的兩萬西涼兵還沒有趕到,李典和樂進還有機會穩固陣腳和反殺。
李豐率西涼鐵騎攔腰穿過曹軍中軍後,就算是完成了張繡派發的任務——使曹軍前軍孤立無援。
接下來,李豐立即在曹軍另一側整隊,等待張繡命令並且攔截曹軍可能派往前軍的援軍。
而張繡此時,也會合了張遼。東營張繡軍六萬人馬出營,和西涼鐵騎剿殺陷入前後無援的一萬多曹軍前軍。
夏侯惇這時候想要單騎逃往後軍也是沒機會了,當即指揮被包圍的前軍,以數千青州兵為內圍,數千普通士卒為外圍,團成圓陣,負隅頑抗。
張繡不知道曹操派來的援軍多久會到,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讓他下了組織西涼鐵騎再衝一次的命令。
讓張遼帶宋憲魏續領兵壓製李典樂進的軍隊,並且讓侯成率兵包圍住夏侯惇的前軍,張繡調回了李豐,四千西涼鐵騎不再列楔形陣,直接五百騎一隊,分八個方向一起衝擊缺乏長槍巨盾的夏侯惇圓陣。
此時好歹兩萬輕甲西涼兵趕到了,夾雜在張遼的軍隊中跟隨著騎兵發起了衝鋒。
夏侯惇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各自混戰不如團在一塊。
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一切戰術都是無用的。
能夠被夏侯惇招籠的士卒不過六七千人馬,而張繡軍發動衝鋒的卻足足有四千鐵騎。
換算一下重量的話,張繡軍的這四千西涼鐵騎連人帶馬的重量至少抵得上一萬八千曹軍步卒。如果再加上全套的馬甲和甲胄的重量,那光計算一下重量,四千西涼鐵騎就可以完爆兩萬以上的曹軍步卒!
所以還是一波,夏侯惇臨時組織的圓陣就被衝擊的七零八落。緊隨而來的數萬張繡軍步卒和輕騎瞬間就淹沒了夏侯惇的前軍殘部。
夏侯惇猶自廝殺不止,然而他不是張飛,更不是萬軍叢中來去自如的趙子龍,很快就被張繡李豐侯成曹性加無數張繡軍士卒生擒。
另外一邊,張遼統領著數萬人馬,也正在一步一步壓製著李典樂進剩餘的不到三萬曹軍。
李典樂進見前軍已經覆沒,當即留下數千人馬由樂進統領,負責斷後。李典統領大部分兵馬朝後撤退。
張遼抓住戰機,親自統領並州狼騎衝陣,殺敗樂進,大破斷後曹軍。
張繡隨後統領騎兵跟著張遼追李典樂進到曹軍東大營,這次李典統領數千步卒防守營寨,樂進帶其他曹軍繼續後撤。
這次也沒費多大功夫,隨後趕來的西涼軍帶上了曹軍攻營的器械,同樣一波就突破了曹軍營寨。李典和張遼對射,卻中了曹性一箭,狼狽而逃。
士氣如虹的張繡軍繼續追擊,準備憑借騎兵多的優勢,一舉殲滅這整整四萬多的曹軍。
似乎勝利的天平徹底倒向了張繡軍。
張繡軍追擊不遠,李典樂進帶敗軍逃到了一個山穀。穀中不寬不窄,旁邊的山也很普通。整個山穀沒有一點特色,很是稀鬆平常。
張繡引軍追到山穀口,正要催馬進穀追殺近在咫尺的曹軍,張遼卻一把拉住張繡,麵露惑色:“將軍,此處百草叢生,樹木豐茂,極易受到埋伏!還是讓步卒先入吧。”
張繡笑了一聲:“文遠呐,你有點小心過頭了。此處確實易於埋伏,但李典樂進就近在眼前,而曹軍所有兵力一個不落地都處於前線,除了後軍屯糧地有近萬步卒,那裏還再有兵力來這兒埋伏?難道他們早就知道我們會在東戰場打破他們的軍隊?”
張遼無言了,他心裏知道張繡說的很對。曹軍二十五萬人馬,十萬攻打紀靈的西大營,十萬攻打蘄陽城,四萬牽製自己,那裏多餘的兵力來此處早作埋伏?
曹軍大將雖多,但真正有本事的一流大將也都處在第一線,剩下的二三流將領就算來埋伏,他張文遠自認為就算不勝,也能保得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但為什麼,自己總感覺不心安?
也許自己實在是跟隨溫侯太久,總是中曹操的詭計中的多慮了吧。
張遼吐了一口氣,不再多想,招呼麾下的並州狼騎和本部輕騎跟上張繡率領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