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隻要是我前些天向朝廷上表的所有條目,曹操都一應答應了。這種情況下,我又有什麼理由出兵幫助呂布直接和曹操作對呢?”
韓德高是韓嵩的字,劉子揚就是劉曄。而何叔龍則名叫何夔,和袁渙同為陳郡人。是有名的名士,為袁術所強行征辟。張繡攻打淮南的時候,這貨正準備甩了袁術投奔曹操,幸好有袁渙,及時追回了這位不顯名於演義的大才,避免了白白的人才流失。
到張繡手上,準了袁渙的推薦,任為汝陰郡太守。
“是啊,將軍要是出兵,絕對授天下以話柄。對將軍的聲名是大大的不利,這種情況下,絕對不可以因為呂布出兵。更何況,呂布虎狼之輩,就算將軍幫了他,他也不一定記將軍的恩情。”目前實際上主事九江的張繡主簿閻象說道。
“可是一旦不支援呂布,曹操就能一舉拿下徐州。到時候實力大漲,下一步絕對會貪圖我們淮南。所以,我們必須出手!”第二謀士——長史楊弘反駁閻象道。
“楊長史,你說的要出兵的理由,本參軍是很認可的。隻是我們淮南現在有能力再出兵嗎?而且這出兵的勝算,又能有多少?我軍如今人員龐雜,才草草整編完畢,如何對抗曹操的久戰之士?”
“依我看,不如固守淮南,整訓軍隊。最後就算曹操能勝呂布,想必也一時難以再對淮南有什麼心思。到時我們再趁他疲憊,憑借西涼鐵騎急襲徐州,坐享其成。”張繡的重要文臣——接替韓嵩成為張繡的第二任參軍的袁渙說道。
袁渙和楊弘不太對頭。在是否出兵這件事上,因為袁渙和閻象同為文臣,對淮南現今的情況比楊弘更為了解,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而旁邊的蔣幹卻仍然是看著遠處天地景色,一副這不是老子專業老子不參與的模樣。而賈詡挑起了話頭,中間議論卻毫不參與,閉眼呼吸著天地間的清新空氣,天外神遊。
張繡將這五人的表情盡收眼底,楊弘三人又是好一番爭辯,最後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隻得一起向張繡拜了一揖,請張繡裁決。
張繡心裏已經拿定了主意,呂布是必須要救的。曹操已經很強大了,一旦讓他攻破徐州,收服了張遼臧霸,自己絕對難以抵擋。
隻是還有些顧慮,那就是像閻象和袁渙說的,自己在淮南立足未穩,名聲才草創。和曹操作對,這沒什麼,關鍵是曹操現在把控了中央朝廷,和他作對等同和朝廷撕臉。而自己目前的聲名都是靠一句“勤王師,剿叛逆”得來的,一旦出兵,那自己匡扶朝廷忠肝義膽的聲名就會毀於一旦。
這個時代聲名可是很重要的,沒有曹總那樣的手腕能力和魅力或者袁紹四世三公的聲望,就一定得有劉備那樣好的名聲,否則絕大部分賢才大能根本不會跟你混。
這倒是其次的,張繡不是什麼太注重名聲的人。關鍵問題在於,正如袁渙所說,自己的淮南現在確實不宜出兵。
拿下廣陵和廬江後,張繡的軍隊擴充到了三十多萬,錢糧豐盈。然而有十多萬人都被編入新任典農中郎將李通的屯田軍。李通負責招撫流民進行屯田,而副手新晉校檢校尉廖化和袁渙善於治水的從弟袁敏則負責依托淮河長江和眾多湖泊興修水利。
李通短短數月,招撫了近百萬流民,而這些流民,都依靠張繡府庫供給糧食,所以張繡現在和養了百萬大軍沒什麼區別,囤積如山的糧食每天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減少。
張繡自己算過,如果出兵,淮南目前的糧草,最多隻能夠支撐三萬人馬半個月的。
帶三萬人去幫呂布對付曹操,張繡自認為自己還沒那個本事。
但是要是不幫呂布,那可就是真真的唇亡齒寒。
張繡隻得問計賈詡,誠懇地向賈詡一拜:“賈先生有何高見?”
賈詡半睜開眼睛,一手放在腰後,一手捋了捋胡須:“文錦可知老夫為何向在場諸位問計,自己卻不語。”
張繡心中立即大喜:“定文和先生心有定計,且胸有成竹!”
賈詡微微歎了一口氣:“非也,老夫隻善謀人事,不善謀時事世事。”
什麼意思,人事?不就是人做的事嗎?難道曹操不是人嗎?
看見張繡還是不懂,賈詡隻得盡量明白一點解釋:“人事,就是人心之事,老夫隻能擔保解決事關人心之事。對這牽扯天下時勢的大事實在不敢妄自非議,慚愧了!”
張繡心中頓時一萬頭馬呼嘯而過,那你個老不死的在一邊裝什麼高深莫測。